“到2010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將達到60%,屆時每年全國污泥產生量將達到3000萬噸,而我國污泥處理卻面臨管理不到位,技術不成熟等諸 多問題。”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污泥處理行業論壇上指出,出于節能減排的要求,各地都掀起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高潮,但是污水 處理伴隨產生的污泥處理問題,至今既缺乏關注,又缺乏政府投入和技術支持。
有專家建議在水價里征收污泥處理費,進一步提高水價。但是,在目前CPI上升壓力還很大的情況下,污泥處理費用是否簡單地加入水價體系還存在不同意見。有觀點認為,污水處理廠和污泥處理廠單獨核算有利于政府監管。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技術處處長王開宇表示,環境保護部委托北京環境保護科學院等單位起草的污泥環境管理體系政策文件已經制定完畢,準備擇日出臺。
上述體系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以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規范。
3000萬噸污泥
上海濟邦咨詢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易兆青告訴記者,2007年末,全國共建污水處理廠883座,設計處理能力7138萬噸/天,按照每萬噸污水產生1.3噸干泥計算,全國每天干污泥的產生量9279.4噸。
而目前污泥處理形勢卻并不樂觀。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指出,由于技術、政策等原因,國內大部分污泥處于堆放狀態,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污泥處理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無法回避的城市環境問題。
正在幫環保部制訂污泥處理有關政策文件的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凱軍介紹,環保部正在做工藝技術管理體系,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要從綜合的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目前,對于污泥的處理,國內多采取三類辦法:一是轉運堆存或填埋;二是燒結;三是還田或者給園林用。
與會專家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目前看來上述三類辦法都存在缺陷。例如,轉運或填埋需要場地,而且污泥需要做無害化處理以后才能填埋,而污泥無害化處理至今沒明確誰來出資,如何處理。另外,燒結和還田等技術也都面臨投入成本太大,利用土地沒法落實等問題。
就在國內技術和管理政策都在探索中時,另一個事情變化使污泥處理工作變得更加緊急。
趙英民指出,按照國家環保“十一五”規劃,還有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的“十一五”規劃,2010年全國所有城市都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預計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一天超過一億噸。
如果按這個量算的話,每年污泥的產生量就會達到3000多萬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趙英民表示,污水處理的污泥處置方面極需要加強技術引導和管理。
南京協鑫生活污泥發電廠的一位負責人呼吁,國家是否能出臺一些針對處置污泥的一些補貼性的政策。比如,參照垃圾電廠電價補貼標準,按摻燒比例享受補貼。垃圾電廠還有征稅返還的政策,污泥垃圾場是否能參照這個標準,按比例享受這個政策。
污泥處理費如何收?
污泥處理從無到有,再到大規模處理設施上馬,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污泥處理費哪里出的問題,而這也是政策制定部門和行業都在考慮的問題。
易兆青表示,目前污泥處理是沒有收費機制,在目前這樣一個政策體系下,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僅僅能保障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營,由財政全額來補貼污泥處理的運營費用不大現實,要加快處理污泥,直接提高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似乎是迅速籌集污泥設施運營資金的唯一選擇。
對于污泥處理收費的問題,易兆青建議,“明確污泥處理的責任主體,構建污泥處理的經濟支撐體系”。政府制定政策、規劃,量化污泥處理要量化處理目標,落實責任主體,同時,通過出臺收費政策或補貼政策,構建污泥處理的經濟支撐體系,保證污泥設施能夠正常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部在這次會議上研討的污泥環境政策體系文件是一個系統性文件,其中不僅包括了技術處理規范和指導原則,也有系統性支持政策。
另外,對于污泥處理收費的標準和對象,有關專家仍存不同意見。
傅濤指出,在不同的城市,上海、北京,或者內地的不同城市,無害化的區間不一樣,無害化的界限不同,老百姓付的污泥處理費也應該不一樣。另 外,不同工藝路線對應的無害化責任不同,污泥處理付費是不同的。而在確定收費對象和收費標準之前,應該先確定污泥的排污責任主體。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