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俄衛星撞擊事件為太空“交通安全”敲響警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專家龐之浩說,我國十分重視“太空垃圾”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與有關國家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國已成立針對 “太空垃圾”的觀測中心——“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為我國建立了空間航天安全預警系統。
早在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就正式加入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與各國共同探討減少空間碎片的途徑和辦法。
龐之浩介紹,空間碎片相撞往往會引起爆炸,導致碎片橫飛,極有可能會傷及在附近軌道運行的航天器,尤其是在低軌道運行的航天器,導致無法控制的危險結果。對地面而言,一般的空間碎片相撞后,即使落向地面,也會在大氣層中燒毀,但目前太空中有一些采用核動力的航天器,一旦被空間碎片擊中或墜落,后果將較為嚴重,往往會令各國科學家相當緊張和關注。
龐之浩介紹,目前用于防止“太空垃圾”撞擊航天器的方法和相關設計大致有六種:
一、用光學望遠鏡觀測高太空軌道,用雷達探測低軌道,對各種“太空垃圾”進行監測和預警,當“太空垃圾”很可能與國際空間站、衛星等航天器相撞時,可使航天器通過改變運行軌道躲避。
二、確保廢棄的航天器具有一定的變軌能力,將位于高軌道的廢棄航天器“調遣”到更高的無用軌道,使其無法威脅其他“同伴”。
三、通過無線電遙控信號使位于低軌的廢棄航天器逐漸轉移到更低的軌道,并最終墜落到預定海域。
四、加厚航天器的外殼,增強其抗撞能力,但這會增加航天器的負擔和制造成本。
五、專家正在設計用可降解的新材料制作航天器,這樣它們在完成使命后的一段時間內能在太空中自行化為烏有。
六、研究人員還在設計發揮“太空清潔車”作用的航天器,收集并帶回“太空垃圾”。或者研制激光裝置,將“太空垃圾”燒成灰燼。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