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億“垃圾產業”誰掘金
2012年國慶8天長假,除了各大景點爆滿、高速公路擁堵、天量垃圾也成為“添堵”因素。在這個節日里,天安門每天清理8噸生活垃圾,海南島環衛人力投放超過警力,上海清除生活垃圾152862噸,日均19108噸,垃圾清運總量同比增加18%……在國人“制造垃圾”的背后,中國在“處理垃圾”上的總投資也將高達2600億元。從經濟角度看,除了從源頭上控制垃圾產量,實施垃圾分類,實行資源化策略,最終將垃圾產業化已成必由之路。
我國投2600億處理“垃圾”
在垃圾處理中,上海環境物流有限公司是處理生活垃圾運輸的公益性專業機構,其內河航運船隊每天要處理市區70%的垃圾量。該單位從業30余年的資深環衛專家呂財玉總經理告訴記者:上海在垃圾收集、分揀、運輸、焚化、填埋等各個技術處理環節,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上海內河航運的環衛船只已經實現集裝箱化,焚燒技術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態勢,上海在填埋方面的選擇余地已經明顯受限。
在他看來,開發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也就是“變廢為寶”是促進垃圾減量化的關鍵,而“垃圾分類”則是最基礎工作。呂財玉掌握的資料還顯示:我國垃圾處置的產業化水平面臨進一步提升。
目前,中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3.6億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億至1.6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并且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在垃圾處理方式上,中國以填埋、焚燒和堆肥為主。填埋是目前主要方式,占比近一半;焚燒占比12%左右;堆肥不到10%;仍有30%的生活垃圾未能處理。
2011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根據專業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增處理能力約40萬噸/日,新增投資約1400億元。此外還有一些續建項目需要追加投資,續建投資約300億元,收運轉運約360億元,存量治理約200億元,餐廚垃圾約90億元,垃圾分類約200億元,監管能力約50億元。而中國在垃圾處理上的總投資高達2600億元。
他坦言,在推廣過程中,垃圾分類缺少響亮的口號,而上海社科院的做法則是率先在小學生當中推行分類理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舉措,對于緩解末端處理設施壓力、實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超千億元將切給垃圾焚燒
而在2600億元這個大蛋糕中,超千億元將切給垃圾焚燒發電。
64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城市生活垃圾的末端處置設施建設面臨選址難、落地難的局面。 “我們只有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通過分類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出路難的問題。目前,上海生活垃圾衛生填埋的有409.71萬噸;綜合處理75.45萬噸;填埋處理79.13萬噸;焚燒處理106.36萬噸;物質回收利用的僅有39.27萬噸。”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謝京輝昨日在接受晚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保護健康綠色美麗的環境、保護土地資源、節約能源、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數據顯示,上海市2012年日均生活垃圾處理量近1.8萬噸,即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0.75公斤/人/日。這些生活垃圾絕大多數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從源頭產生到末端處置需要經過收集、中轉、長途運輸和處置四個環節。目前,上海市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量需要占用19200立方米的空間 (約占地5畝,平均高6米)填埋。
垃圾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傳統方法。一般焚燒后垃圾體積比原來可縮小50%-80%,分類收集的可燃性垃圾經焚燒處理后甚至可縮小90%。近年來,不少焚燒廠將焚燒處理與高溫(1650℃-1800℃)熱分解、融熔處理相結合,以進一步減小體積。其優點是垃圾焚燒后的剩余殘留物小,便于填滿,節省用地,消滅了各種病原體,將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并回收熱能。目前,上海的垃圾焚燒爐已經具備世界先進水平,都配有良好的煙塵凈化裝置,在清除生活垃圾的同時也防止了對大氣的污染。
垃圾分類概念尚需推廣
謝京輝指出:有人認為,居民小區門口回收廢品的“游擊隊”不是已經實現“垃圾分類”了嗎?其實,那是垃圾分揀——只是把還有剩余價值的“物資”回收了。“真正的垃圾分類措施在新加坡、漢城、香港、臺北等亞洲其它國際化城市已經實施20多年了。 2010年世博會的臺北館,大陸參觀者最感到先進的就是其垃圾分類措施。 2012年的上海,平均每天要產生1.8萬噸生活垃圾。 ”謝京輝說。
他坦言,在推廣過程中,垃圾分類缺少響亮的口號,而上海社科院的做法則是率先在小學生當中推行分類理念。
上海社會科學院日前會同城市生活垃圾專業處置公益型單位——上海環境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學,聯合編撰、推出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垃圾分類ABC》,以問答、插圖和案例等形式向公眾普及、介紹垃圾資源化、產業化等概念以及破解垃圾圍城的相關路徑。
《垃圾分類ABC》主編之一、高安路第一小學副校長宋霞峰告訴記者,在去位于徐浦基地的固廢處理廠參觀后,一位學生在文章中寫:“本來以為垃圾處理很臟,沒想到工廠里那么干凈,也不知道原來垃圾在回收后都要進行壓縮。 ”
另一位主編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王泠一博士則給小學生們講述了上海郊區的茭白葉子變廢為寶的實例:“一棵長2米左右的茭白,其食用部分僅15-20厘米,但茭白去掉可食用部分后,眾多的茭白葉子就成了一無用處的廢物。一畝田茭白可產20000-90000株不等的茭白葉子,這么多茭白葉子的處理問題成了農民最頭痛的事。 ”
但從本世紀初開始,上海郊區展開了對農產品廢棄物的開發型治理。如青浦區練塘鎮,根據農村富裕勞動力就業難和茭白葉子廢棄處置難的兩大難題,設計實施了“茭白葉子編結”脫貧致富項目,即將茭白葉子脫水后開發成為特色手工藝品并出口海外市場。該項目自2004年實施至今,練塘鎮以婦女為主體的茭白葉子編結人員已達6000余人,年產值4000多萬元,最好的編結戶年收入近4萬元。這個項目解決了茭白葉子廢棄處置的難題,既保護了生活環境,又促進了農村婦女居家就業直接增加收入。
他坦言,在推廣過程中,垃圾分類缺少響亮的口號,而上海社科院的做法則是率先在小學生當中推行分類理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舉措,對于緩解末端處理設施壓力、實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海外鏈接
人多地少的國家征收垃圾處理費
目前,人多地少的新加坡每天產生的垃圾量近17000噸,56%被回收再利用,41%被焚燒;其余3%既不可回收又不能焚燒,最終被填埋。新加坡共有4座垃圾焚化廠在運營,每天焚化近7000噸垃圾,焚化產生1600多噸灰燼。灰燼和既不可回收又不能焚燒的垃圾,被運往一個叫“圣馬高”的垃圾填埋專用人工小島。
新加坡政府強調:垃圾焚燒是垃圾分類的一個下游環節,不分類就無法焚燒。共有約400家生活垃圾收集商,他們都持有政府發放的許可證,企業可自由選擇垃圾收集商。每天,垃圾收集商都會到商店和居民樓將垃圾收走,運輸到建在郊區、工業區的工廠進行分類,回收可循環利用的部分。不能回收的垃圾,就運送到垃圾焚燒廠焚化,一噸需付77新幣的垃圾處理費。
值得注意的是,處理費并不由政府補貼,而是由企業、商戶和居民繳納。而政府對居民按照住宅的性質(公屋或私有住宅)及其面積征收不同標準的垃圾處理費,對商店按照每日垃圾產生量確定收費標準。垃圾處理費由電網公司代為收繳,之后再轉交給垃圾收集商;不交費則不供電。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