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事關環境安全、公眾健康。與水、氣等傳統領域相比,危險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法律法規不完善,人員編制有限。如何在上述領域有效開展工作?這對各級環保部門提出了挑戰。
特別是危險化學品,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相繼發生,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和不良社會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及環境保護部領導高度重視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要求嚴格化學品環境管理,遏制化學品污染事件高發態勢,并出臺了一系列化學品環境管理政策法規。
以舉辦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北京實踐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新思路,工作取得實效。在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管理領域,北京市環保局繼續大膽創新,以國家要求為契機,經過近年來不斷探索,構建了環境管理新體制,在全國率先更名增編,率先將化學品與固體廢物管理相結合,率先將危廢申報納入排污申報登記管理,率先實施危險廢物轉移聯單電子化管理,率先建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框架。在化學品環境管理上,創新環境監管新模式,建立了“橫審縱查、兩測兩查、以點帶面、帶動基層”4種工作模式。目前已形成了集行政管理、技術指導、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固體廢物管理法規政策體系,走出了一條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的新路。
以物質管理為紐帶,構建環境管理新體系
在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中,北京市環保局充分認識化學品的環境風險和管理特點。
與傳統的水、氣、土壤污染防治相比,化學品環境管理與固體廢物管理一樣,在管理對象上,都是對“物質”管理;在管理手段上,都是通過對“物質”的識別和危害性評估進行分類管理。
為此,北京市環保局以“物質”管理為紐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全國率先構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化學品環境管理體系。
2011年,經北京市編辦批準,將原北京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更名為“北京市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固管中心”),編制由10人增加到30人,專設化學品管理科,為加強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奠定了基礎,成為在這一領域探索有效管理模式的“試驗田”。
以提高效能為目的,構建三位一體新機制
當前,我國化學品生產使用快速增長,企業技術水平落后、布局不合理、環境安全主體責任不落實。同時法規制度不完善、監管執法不到位,管理技術和科研能力薄弱。化學品管理是新時期環保系統面臨的艱巨任務。
怎么在現有化學品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機構不完善、人員編制少的情況下,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
目前,全國有30個省(市、區)建立了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在職能定位上,有些是純粹承擔行政管理,有些則是純粹承擔技術支持工作。而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北京市環保局根據地方特點,將北京固管中心的職能定位為多面手:承擔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化學品監督管理方面的技術性、事務性、輔助性工作,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中,建立了由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固管中心、市環境監察總隊配合協作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污染防治處是決策層,我們是執行層。”北京固管中心主任唐丹平解釋說,在固廢和化學品領域,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制定規劃、計劃,組織制定法規標準;北京固管中心具體落實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涉及監督執法,則由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協調市環境監察總隊行使行政職能。“實踐證明,3個機構職能清晰、配合順暢,各自能夠發揮所長,協同提升了管理能力。”
打造全方位監管網絡,打破職能界限,創新工作模式
化學品環境管理是新時期環境管理的新領域,同時也是熱點、難點領域。
為確保首都環境安全,北京市環保局早早繃緊了這根弦,明確了“全面加強化學品環境管理,確保首都化學品環境安全”的目標,創新了“橫審縱查、兩測兩查、以點帶面、帶動基層”4種工作模式,全方位打造監管網絡。
“首都無小事、精細化管理”,這是北京市環保局開展化學品環境管理的宗旨。據北京固管中心副主任鐘金鈴介紹,在廢棄危險化學品管理階段,北京市環保局重點對廢棄危險化學品處置的全過程加強監管,并與市安監局建立了信息溝通機制。市安監局通報危險化學品企業關停、轉產等信息,北京市環保局據此開展監督管理。
2010年初,有毒化學品進出口企業的環境監管職能下移到地方環保主管部門。加強對有毒化學品進出口預審、年度核查和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工作成為北京固管中心工作的重點。為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北京固管中心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有毒化學品進出口企業環境管理檔案,檔案內容涉及企業基本信息、工藝流程、化學品釋放和轉移情況、環保設施運行情況、污染物排放達標情況等。同時,逐步建立完善有毒化學品進出口預審及年度核查工作程序,成為開展日常監管、監督性監測和年度審查的重要依據。
不過,最受同行關注的,還是北京固管中心自創的“橫審縱查、兩測兩查、以點帶面、帶動基層”的監管工作模式。
據介紹,所謂“橫審縱查”就是指北京固管中心與市環保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環境影響評價管理處、市環境監察總隊橫向聯合,對企業污染排放、環評審批、行政處罰等進行多重審核;市、區(縣)兩級環保部門再縱向聯合,現場審核企業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生產使用、貯存轉移、環保設施運行及污染排放等情況,匯總起草審核意見上報。
“實踐證明,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據唐丹平介紹,通過“橫審”,市環保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能及時發現申報企業所需進口有毒化學品是否已經超出北京市控制總量;環境影響評價管理處審核化學品生產企業環評是否存在問題等。“通過聯合審查,意見匯總后再審批,相比申報—審核的單線管理,我們心里更有底。”唐丹平說。
“兩測兩查”則是指由企業定期進行委托監測,環保局不定期進行監督性監測,檢測其污染物排放是否達標;區(縣)環保局開展日常檢查,市環保局開展年度核查,檢查企業是否遵守環保法規。
“今年我們實施有毒化學品進出口企業監督性監測時發現,有企業煙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超標,北京市環保局據此核減了其有毒化學品申請出口量的50%,并提請環境保護部緩批其有毒化學品的出口。”北京固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2011年以來,北京市共對16家(次)企業開展有毒化學品進出口預審及年度審核工作,發現并上報5家(次)企業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標、危險廢物管理不完善等問題。
“以點帶面”就是在北京固管中心每次現場檢查時,在重點檢查化學品生產、使用、釋放、轉移的同時,全面核查企業環評審批、總量控制、環保設施運行、污染物排放、危險廢物管理等情況。
“我們發現的企業其他環境問題都會向上通報給市環保局相關職能部門。他們都很歡迎。”唐丹平說。
他同時坦言,我們為什么愿意多做一點?一方面,危險化學品管理起步晚,能力還很欠缺,需要學會借力;另一方面,化學品是環境污染尤其是化學污染的根源,抓住化學品環境管理問題就是抓住了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根本問題。從風險控制角度出發,對涉及危險化學品的企業,要實現有效風險防控,也必須從企業環境行為整體上予以考量。
由于化學品環境管理起步較晚,基層缺乏化學品環境管理經驗,而要抓好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必須依靠基層環保部門的力量。
“帶動基層”的工作模式就是在業務培訓的基礎上,市環保局帶領區(縣)環保局到現場逐一講解工作要點,手把手,“傳幫帶”,以解決化學品環境管理專業性較強、區(縣)環保局工作人員能力不足等問題。
“提升監管能力,不等、不靠、不要,充分發揮北京固管中心的技術力量和管理經驗,采取集中培訓、問題解答、一同檢查等‘傳幫帶’方法,帶動基層開展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唐丹平說。
去年9月,環境保護部提出2013年底前完成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工作,要求建立化學品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這標志著全面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的開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環保部門要對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企業開展環境管理登記,進一步加強環境監管。”鐘金鈴強調,打破了以往重治理、輕防控的慣性思維,將工作重心從單純的末端污染防治向全過程風險防控轉移,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轄區內所有生產使用化學品的企業都要進行登記,種類、數量、工藝、環境影響等都要清楚,這是為全面開展化學品環境管理打下基礎,工作緊迫,責任重大。這是全新的工作領域,知識儲備、工作能力提升等顯得非常迫切。”
為尋求外腦支持,北京將組建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專家委員會,組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化學品登記中心、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勞動保護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為北京市化學品環境管理以及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工作的開展提供審核指導、專業培訓、業務咨詢等技術支持。
重在過程控制,摸清底數,精細管理
排放口、排放時間不固定,來源、種類、性質千差萬別,不能套用水、氣等傳統領域的管理方式,怎么才能有效控制住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風險?北京也摸索出了一些“門道”。
“底數不清、來源復雜,固廢管理要打開局面必須要做到心里有數。”為掌握全市固廢產生、處置情況,北京固管中心依托全市排污申報登記系統,特別增加了固廢專項申報登記,每年開展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工作。去年一年,共有約4500家單位申報固體廢物約1300萬噸,其中近2600家單位申報危險廢物,申報量約為14萬噸。
過程控制、精細管理,是固廢、危廢管理的要求,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北京市的經驗是嚴密監控危廢產生、接收兩頭的動向,只要移動就必須有記錄、有案可查。為此,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應用了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管理系統。
鐘金鈴向記者解釋說,危廢產生單位在轉移危廢前要登陸北京市環保局網站申請。危廢轉移至接收單位,后者也需登陸系統填寫危廢轉移聯單予以確認。“我們設有專人對轉移聯單數據進行審核,同時建立危廢重點產生單位月報和危廢經營許可證單位月報制度,每月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
她說,曾有企業提出申請轉移1噸廢礦物油,5天后,接收單位還沒有在聯單狀態內填寫辦結,廢物狀態為未接收,說明廢物未轉移到指定單位。比如,某企業上月報告轉移20噸廢酸,這個月只報告了10噸,變化較大。“對這些可疑情況,我們核實后會及時匯總一批‘問題’清單,填寫《固體廢物及化學品環境監管工作聯絡單》上報,經市局污染防治處簽署意見后,交市環境監察總隊依法查處。”
據了解,去年,通過這套系統,北京固管中心審核危險廢物市內轉移總量申請6634家次,跨省轉移申請17家次,運行轉移聯單39797份,轉移危險廢物11.65萬噸。
從去年開始,北京固管中心應用的幾個“發明”在系統內受到同行關注。如采用國際標準,研究并試點應用一次性醫療廢物包裝箱,從收集、運輸、處理全過程裝箱密封,減少風險暴露;研究并試制廢含汞燈管回收環保包裝箱,以硫磺鋪底,防止運輸過程中燈體破碎引起的汞泄漏危險。“隨著工作不斷深入,固廢、危廢管理除了要管住重點源,過程控制、風險防范很重要。”唐丹平說。
提早防范風險,完善法規政策,加強場地修復環境管理
不久前,媒體有關污染場地修復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看到報道后,北京某小區居民發現住宅建在某化工廠原址,前來北京固管中心咨詢。“我們向他們出示小區項目完整的環評報告批文、場地修復方案和驗收報告后,居民代表放心地離開了。”北京固管中心污染場地管理科科長李敬東說。
事實證明,北京市環保局率先開展污染場地環境管理,為爭取主動打下了基礎。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城近郊區重污染企業相繼停產搬遷,原有工業用地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污染場地管理逐漸成為北京市環境管理的重要領域。在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尚未完善的情況下,目前已摸索并逐步完善了場地“環境影響評價審核、場地修復方案備案、修復過程監管和修復驗收”4個階段的全過程監管體系。
“根據現有法律法規中的相關要求,依托市環保局環境影響評價處對申報的待開發場地進行審核,存在環境隱患和風險的地塊,必須經過環境修復和驗收。沒有北京市環保局驗收意見,場地不得開工建設。”李敬東告訴記者,自2006年以來,北京固管中心先后共對近90塊場地進行了場地環境評價,其中20多塊場地需修復,涉及鋼鐵、焦化、化工、電鍍、染料、汽車制造、農藥等行業。
據介紹,2007年,在北京市環保局的組織下,北京固管中心與意大利國土環境部在污染場地評價、治理修復領域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國際合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北京市污染場地環境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標準、開展污染場地評價與修復示范等。為規范場地環境管理相關工作,2007年以來,北京市環保局先后發布實施了4個相關地方標準。
據介紹,為確保場地修復方案各項環保措施落實,北京固管中心成立污染場地管理科對場地修復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管,建立了污染土壤電子轉移聯單制度,保證污染土壤運送到處置場地;現場設置視頻監控設備,并將信號接入市環保局工地監控系統,實現遠程監控;委托第三方監理,對污染土修復過程的規范性和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管理等。截至目前,北京市內9塊修復完成的污染場地已通過驗收,共修復污染土壤約320萬立方米。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