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填埋氣體回收發電工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日前正式并網,并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這個工程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大的垃圾填埋氣體發電項目之一。項目建成后的第一個7年計入期內,年均二氧化碳減排量約66萬噸,是上海惟一、國內最大的甲烷回收利用類型CDM項目。
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場由一、二、三、四期工程組成,占地面積達6.5平方公里,日處理生活垃圾接近1萬噸,占全市垃圾產出量的50%以上,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之一。
垃圾填埋場堆體中有機垃圾發酵產生的填埋氣主要成分為甲烷和二氧化碳,這兩種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甲烷,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為了提高老港填埋場的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填埋場填埋氣直接排放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市發改委核準了“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填埋氣體回收發電工程(以下簡稱老港填埋氣發電工程)”項目,建設總規模為15MW,采用燃氣內燃機發電機組。發電機輸出電壓10kV,發電所用燃料100%來自老港填埋場垃圾填埋產生的填埋氣。
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由上海老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建設運營。公司由上海城投控股旗下的上海環境投資有限公司出資60%、香港隆國有限公司出資40%組建而成。根據填埋氣產氣規律,這個項目分階段安裝機組,目前已經完成兩臺1250kWDUETZ發電機組,兩臺1356kWDUETZ發電機組,4臺1398kWGE顏巴赫燃發電機,裝機容量10.8MW以及相關的輔機設施,包括主廠房(含發電機廠房、中控室)、高低壓配電間、兩套5100立方米/小時的預處理設施、110kV變電站等。計劃2013年年中新增3臺1398kWGE顏巴赫機組,屆時達到15MW總規模。
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已于2012年9月29日完成倒送電,10月8日開始,機組逐臺并網運行。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的并網標志著老港填埋場作為上海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重要基地,將逐漸由單一的無害化處理基地向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的固廢基地轉變。老港填埋氣體回收發電項目是大老港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測算,這個工程完全滿負荷生產后,一方面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節約標準煤約3.78萬噸;另一方面,工程每年可減少填埋場區約8100余萬立方米可燃易爆填埋氣體直接向大氣中排放,徹底改變填埋氣無序排放的狀態,對減少臭氣和改善填埋場周邊空氣環境起到積極作用。甲烷摧毀和替代以火電為主的華東電網提供的等量電量這兩方面合計每年可減少約6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同時,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滿負荷生產后每年可向上海電網輸送綠色電力約1.1億千瓦時,解決約10萬戶居民的日常用電,年電費收入約為7000萬元。另外,本項目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可通過碳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產生銷售收入。
老港填埋氣發電項目的實施是上海城投總公司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上海城投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對提高上海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上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鏈接
CDM是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的簡稱,是一種跨國的貿易——投資機制。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p3)提出的《京都議定書》約定,發達國家可以采用一種靈活的履約機制,即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既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又有助于溫室氣體減排的項目投資,換取投資項目所產生的部分或全部減排額度,作為履行減排義務的組成部分。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