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縣投資8223萬元,在臨江鎮、郭家鎮建設了垃圾處理工程。這些垃圾處理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后,可日處理垃圾325噸,將有效解決東里、江里片區18個鄉鎮的垃圾處理問題。
近日,記者來到郭家鎮津關村5組,一個長約450米、寬約230米、深約50米,東高西低的“巨坑”躍入眼簾,這里是溫泉垃圾處理場的垃圾填埋場。在垃圾填埋場的底層區域,鋪著一層厚厚的碎石,其兩側斜坡貼上了一層白色的土工布保護膜。施工方負責人王建華介紹,溫泉垃圾處理場每日能處理垃圾195噸,使用年限為14年,目前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等待環保驗收后即可正式運行。
隨后,記者來到位于臨江鎮復楊村3組的臨江垃圾處理場。看到在大型的垃圾堆放池一旁,一輛吸水車靜靜地停放在壩子上,該車用來吸收填埋垃圾的滲透液,然后通過管道將滲透液運輸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臨江垃圾處理場項目負責人張帆說,今年以來,垃圾處理場共處理垃圾2.16萬噸,有時一天可以處理130噸。現在,鐵橋、臨江、中和、南雅、天和、巫山等鎮的垃圾,都運到臨江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有效地解決了江里片區垃圾處理的問題。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開縣對農村建設的不斷投入,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觀,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對比城市,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染問題仍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居住環境。村民將垃圾倒在房前屋后、河道溝渠、田邊地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了“垃圾圍村、垃圾圍屋”的現象。垃圾堆積如山,臭氣熏天,蚊蠅孳生,污染了大氣、污染了土地、污染了水域,農民生活的環境不斷惡化。因此廣大農民迫切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措施,讓他們遠離生活垃圾污染。而重點小城鎮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為推行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解決垃圾收集處理、緩解農村環境污染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了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問題,開縣投資8223萬元,先后在臨江鎮、郭家鎮建設了采用衛生填埋的大型垃圾處理工程。臨江垃圾處理場于去年8月3日正式投入運行,溫泉垃圾處理場正在進行環保試生產批復的申報,待試生產批復后將于明年投入試運行,當兩個垃圾處理場正式投入使用后,日處理垃圾可以超過325噸,能有效解決東里、江里片區18個鄉鎮的垃圾處理問題。
“臨江垃圾處理場和溫泉垃圾處理場的建設不僅可以完善城市垃圾處理設施,避免垃圾簡易堆放污染環境和地下水源,還可以復墾耕地造福人民。”縣城鄉建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個垃圾處理場采取先進可靠的防滲系統,可防止滲瀝液對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系的污染。還完善了保護和監測設施,以形成全封閉型和便于控制監測的防滲保證系統,這些工程措施和采用的填埋工藝達到了衛生填埋的目的,也是有效防止水污染、空氣污染的環保措施。”
百姓故事
這樣的民心工程我們很歡迎
重點小城鎮垃圾處理場的建設,投入的是金錢、回報的是環境,還有的是群眾的稱贊。鄉鎮長期以來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環境已呈現。
“有了這些垃圾處理場,就能夠對場鎮上的垃圾進行及時處理,以前那種臟亂差的現象沒有了,人們也能養成講衛生的良好習慣,每天都按時將自家的垃圾堆放在門口,然后等環衛工人來清運,統一運送到垃圾處理場進行有效處理。”郭家鎮津關村村民對即將投入使用的溫泉垃圾處理場充滿了期待,“這樣的民心工程我們老百姓很歡迎,因為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以前沒有垃圾處理場,集鎮上的生活垃圾堆放后無法進行處理,不但臭氣難聞,更是一個孳生細菌和蚊蟲的地方。現在不同了,江里片區的垃圾都運輸到臨江垃圾處理場處理,附近的集鎮干凈多了,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了!”臨江鎮明月村村民韋勇說。
“以前大家都是把垃圾堆放在房屋背后,因為鎮上的垃圾池離家太遠,很不方便。”竹溪鎮環衛工人袁定農說,“現在每條街都有垃圾桶,垃圾車每天按時清運,這樣就帶動了大家一起講衛生,如今大街上很少有暴露垃圾,住在干凈的環境里心情非常愉快。”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