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2月18日專電(記者劉懷丕)回老家時,總會到童年經常嬉戲的池塘邊走一圈。池塘上結著厚厚的冰,和伙伴們一起在冰上抽陀螺,玩累了就砸出個冰窟窿抓魚,或冰融化了,波光粼粼照得人睜不開眼。這是我對冬日池塘的童年記憶。
這個春節回去發現,池塘變了。烏黑的池水上飄著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岸邊堆滿了垃圾,風一吹垃圾向水面刮去。“里面已經沒有魚了,再這樣下去,估計水很快就會發臭。”同行的發小說。
近些年,家鄉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物質消費逐漸與城市接軌,生產的垃圾也隨之變多。過去,村民把垃圾漚肥當作地里的肥料,現今的垃圾多是塑料制品不容易腐爛,人們不再漚肥,而是找地倒掉。農村沒有統一的垃圾回收設施,莊前村后的空地或池塘便成了垃圾場,“垃圾圍村”現象非常普遍。
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當然包括美麗鄉村,這就要求必須解決“垃圾圍村”問題。天藍水清空氣好本該是鄉村中國的本色,“垃圾圍村”讓這一切變得形勢危急。鄉村不僅僅是幾億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還是城市人休閑的好去處,更是很多中國人的精神歸宿。如若美麗鄉村不在,鄉情無以寄托,我們將成為精神上的流浪漢。
要解決“垃圾圍村”,首先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投入。一般來說,村集體的收入有限,承擔公共服務的能力不足,需要上級政府撥發資金建垃圾回收設施,可以嘗試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其次,加強對農民的環保宣傳和引導力度。“發小”說即便建了固定的垃圾場,農民嫌麻煩也未必用,因此需要引導農民改變處理垃圾的傳統習慣,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再者,建立農村垃圾回收監管機制,保證垃圾回收設施能良好運行。
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不妨從解決“垃圾圍村”做起。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