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真沒想到,我們每個班少用一點脫硫劑,一年竟然節約了200萬元的成本。”12月2日,齊魯熱電廠排灰車間脫硫崗位的操作工拿著計算器,興高采烈地對其他班員說。
原來他們和車間技術員劉震剛剛算了一筆細賬,通過每個班對四套脫硫運行裝置的精心操作和優化調整運行,使脫硫劑用量由原來的平均每小時3.3噸,降為今年的平均每小時2.81噸,這樣一來24小時不停運轉的脫硫設備,每天能少用10多噸的脫硫劑。截至目前,11個月共節約脫硫劑用量近4000噸,生產成本達200多萬元。
脫硫技術是國內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課題。作為火力發電廠的脫硫環保裝置,其運營成本高是無法回避的現實,該廠的四套脫硫裝置每年僅脫硫劑一項就要耗資3500萬元左右。“雖然廠里對脫硫劑用量沒提什么特別要求,但是脫硫劑那么貴,我們在平時一定要想辦法節約!”面對新技術,作為“山東省青年文明號”的排灰車間脫硫崗位的操作工滿懷工作熱情。他們在積極攻克技術難題的同時,沒有忘記在節約脫硫劑上“做文章”。今年年初,崗位上的五個運行班組就共同發出了“每個班少用一點點”的倡議,和車間技術人員一起一邊保脫硫運行的“雙項達標”,一邊不斷摸索降低脫硫劑用量的方法。
“嗨,我們班發現通過調高ESP1電流,提高預除塵收塵量,能減少進入反應器的粉煤灰量,這個班的平均脫硫劑用量比上個班又少用了一點。”該崗位運行三班的職工首先總結出了一項措施經驗。
“將脫硫最佳反應溫度控制在70度左右,就能減少脫硫劑用量”;“對煙氣含濕量、含氧量進行調整,在保證同樣脫硫效率的情況下使脫硫劑用量最少”……他們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地交流和積累著經驗,每個運行班組都以發現節約脫硫劑用量的新方式為榮。不久,一套完整的優化脫硫運行方式,節約脫硫劑用量的措施出臺了。崗位上的操作工主動要求將這一項列進了小指標競賽中,大家較著勁的比精細調整和優化操作。雖然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責任心,但看著脫硫劑的平均用量一點點降下來,大家都很開心,更讓他們欣慰的是,經過“細水長流”,每天少用一點點的措施,11個月竟為工廠節約了200萬的生產成本。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