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環境權益交易正日益成為產權交易機構熱衷發展的創新業務之一:北京、上海兩地環境權益交易所于8月5日同時成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也于9月25日隆重推出,武漢節能減排交易所也在籌備之中……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2月以來,8895噸二氧化碳作為生態補償指標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首次掛牌,50噸二氧化硫排放指標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進行電子競價交易。
業內人士認為,環境權益交易的日益火爆反映了在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能減排需求逐步被激發出來的背景下,中國相關機構已經瞄準環境權益交易的巨大市場前景;而它們以市場化的手段,與政府的行政手段相結合,又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大業。
新業務頻頻露面
今年8月5日上午,北京環境交易所正式掛牌。按照北京環交所董事長熊焰的說法,“北京環境交易所將充分發揮交易所凝聚國內外企業、中介、銀行、投行等市場主體的強大市場平臺力量,成為中國‘市場化手段解決節能減排環保問題’的一塊基石。”
今年12月12日,8895噸二氧化碳作為生態補償指標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首次掛牌,這些指標是奧運限行期間部分北京市民通過綠色出行方式,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記者了解到,這8895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態補償指標實行無底價轉讓。據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此次轉讓排放補償指標在我國尚屬首次,因此沒有特別明確的市場價格。不過,根據美國環保協會此前在我國新疆開展的一項碳交易轉讓價格來參考,按每噸5美元來計算,這一指標的轉讓價格有望達到4.4475萬美元。目前,已經有三四家中外企業有意購買。
根據國際慣例,這筆資金將用于支持北京環保公益事業,特別是北京“碳匯造林”項目的建設。該林區位于八達嶺地區,樹木每生長1立方米約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可有效凈化首都環境,減緩氣候變化。
不知是巧合還是事先約定,在北京成立環交所掛牌儀式的同時,8月5日上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在上海宣布成立。
據介紹,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55個首批掛牌項目類別主要涵蓋節能減排和環保項目融資、技術轉讓、專利轉讓等方面,標的內容涉及污水處理、凈化技術、生物垃圾處置、太陽能、再生能源以及環保工程、能源工程等領域。
而于今年9月25日揭牌的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股權結構上邁出更大的步伐,該所由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三方出資設立。目前已經擁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渤海銀行、泰達集團、濱海創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作為其創始會員。
今年12月23日,經環保部門核定可轉讓的50噸二氧化硫排放指標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進行電子競價交易。據了解,這是全國第一筆基于互聯網進行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電子競價交易。首筆交易的經驗,將為完善天津市排放權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和出臺相關法規政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今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還將陸續進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排放指標電子競價。
在京津滬三地產交所的帶動下,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成立節能減排交易所,搭建起全國性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平臺。據了解,交易所成立后,武漢市企業將首先免費獲得初始排污權指標,并計劃從今年開始實施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所需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有償使用,啟動排污權市場交易。
中國環交所尚需邁過的坎
“從制度層面來講,碳交易市場目前面臨著三個方面的障礙,”原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告訴記者。首先,第三方審核機構DOE(指定經營實體)數量少,且我國本土的機構只有一家可以進行“試營業”,另外三家還沒有獲得“試營業”資格;還有,一些有潛力的領域缺乏CDM方法學;最后,發達國家2012年后承擔量化減排溫室氣體義務的談判正在進行中,2012年后CDM國際需求市場情況目前還不明朗。
中國不能立即推出碳交易項目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巨額的費用和復雜的程序讓不少企業在申請項目時感到困惑。”湖南CDM服務中心商務部部長李豐告訴記者。
對照發改委已經批準的CDM項目數量來看,中國在CDM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的項目只占到16%,這個比例較低。
李豐告訴記者,CDM項目的方法學與程序的復雜和難度增加了交易成本。一個項目從申請到批準最順利也需要3到6個月時間,不論是否注冊成功,前期的設計、包裝等費用至少需要投入10萬美元。這筆費用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還有就是中國的CDM項目主要為風電、水電和HFC23。實施此類項目只能帶來減排量上的收益,而不能帶來先進的技術。也許這就是中國不能立馬開設碳交易項目市場的重要障礙。
李豐建議,應利用我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供前期開發費用或低息貸款,發展和鼓勵生物質能發電、能效提高項目。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