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國家科技部披露,“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在京成立,這表明我國綠色制造正在加速推進,節能步伐在有序加快。
從2007年開始,“綠色制造”的理念悄然代替“傳統制造”,成為國家和行業倡導的主題內容。綠色制造逐漸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綠色制造大行其道
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逐漸走向深入,在各個行業和領域不斷推展開來。2007年初,國家科技部公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提出要實施“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總經費2.47億元,以此項目力促“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綠色制造是怎樣的一種制造方式呢?有關專家指出,綠色制造是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小、資源利用率高、綜合效益大,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得到協調優化。綠色制造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循環經濟模式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換句話說,綠色制造就是現代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降低行業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無疑成為綠色制造的主要目的。
“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是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近日成立的總體專家組,是由行業內的技術、經濟與管理等方面專家共13人組成的??萍疾勘硎荆瑢<医M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過程管理,充分發揮專家的咨詢、指導作用,促進項目總體目標的順利實現。
據了解,我國“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將重點圍繞機電產品和建筑材料,開展綠色設計、綠色生產工藝、綠色產品、綠色回收處理與再制造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墻體材料等成套工藝與裝備,實施汽車拆解回收、家電產品和電子信息產品綠色設計,推動形成廢舊產品綠色回收處理、綠色再制造等綠色制造相關的新興產業。
機電產業耗能污染嚴重
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 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的主體。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產業的78%,從業人員占82%,同時,國內生產總值的40%、財政收入的50%、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
但我國并不是“制造強國”,產業規模巨大的制造業,在生產過程消耗能源總量較多,而且產生了大量污染。為我國工業設備和機械制造等領域提供服務的國際著名企業infor公司亞太區總裁陳源瀚說:“國內制造業的增長主要建立在能源、原材料等物質產品大量消耗的基礎上,加劇了國內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此外,中國制造業還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技術性綠色貿易壁壘。”
此外,機械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大多也耗能嚴重,已經成為能源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用電量的70%都用于驅動電動機、變壓器、風機、水泵等21類機電產品,全國年耗煤量的1/3左右用于發電鍋爐和工業鍋爐的運行,而內燃機則是油料的主要消耗機械。提高機電產品的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對于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鑒于節約并合理利用能源、促進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要求,科技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設立了“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
據科技部介紹,“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直面我國制造業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和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迫切需求,提出要突破一批綠色制造、綠色建材產品重點關鍵技術及裝備,并實施若干綠色制造示范工程,提高我國綠色制造水平,使國際綠色壁壘造成的貿易額損失顯著減少。
綠色制造的綠色未來
綠色制造又稱環境意識制造、面向環境的制造等,是1996年由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提出的。
傳統的制造模式是一個開環系統,即生產→流通→消費→廢棄的開式循環,而綠色制造提倡的是閉式循環的生產模式,就是在原來的生產模式中增加一個“回收”環節。也就是說要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以系統集成的觀點考慮產品環境屬性,對環境保護從源頭抓起。
也有另一種形象的說法:綠色制造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制造方式。它強調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并行、全面地考慮資源因素和環境因素,體現了現代制造科學的“大制造、大過程、學科交叉”的特點。
當前,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世界上正掀起一股“綠色浪潮”, 制造業也將改變傳統制造模式,大力推行綠色制造技術。
國際經濟專家分析認為,目前“綠色產品”比例大約為5%至10%,再過10年,所有產品都將進入綠色設計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機可翻新和循環利用。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內綠色產品有可能成為世界商品市場的主導產品。
同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那些不推行綠色制造技術和不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將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可謂勢在必行。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