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02:22:43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及統計研究狀況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和區域循環經濟是既有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是指特定工業區內以節能減排為基本前提,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由園區內各企業的工業生產和經營活動組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循環體系,從而在園區內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區域循環經濟是指一定區域內以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企業、園區和城市實現了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在區域內通過原料、廢棄物的互相交換建立生態產業鏈,組成若干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實現區域內企業群體之間的循環,從而達到資源利用的減量化、產品生產的再使用和廢棄物的再利用的效果,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循環經濟的基礎。
我國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統計工作主要體現在一些相關指標上,對于真正意義上的反映園區循環經濟狀況的統計體系僅在探索階段,園區循環經濟統計制度仍是空白。現有園區循環經濟統計主要指標:一是浙江省開展的園區監測統計中的指標,包括:技術成果引進費用、工業企業綜合能耗、工業企業用水總量、工業企業用電總量等相關總量指標;環境建設情況的定性指標;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產生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中水回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等有關生態指標。二是能源統計工作中對園區內企業能源使用的相關指標。三是《浙江省環境綜合統計報表制度》涉及指標眾多而龐大,但不能反映園區環境治理情況,更沒法反映園區循環經濟情況。
從現有統計方法看,主要是園區監測統計、企業能源統計和以各市為起報單位的《浙江省環境綜合統計制度》三個渠道。開發區(園區)統計監測調查的重點在于開發區(園區)建設發展狀況,對園區循環經濟統計信息局限性頗大。能源統計,調查對象是企業,可以基此反映循環經濟減量化方面的要求,但對于資源再利用、再循環顯然是無濟于事的。而《浙江省環境綜合統計制度》雖然指標多也較為全面,但反映園區內部循環的指標仍然無法獲得。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構建
循環經濟的發展從三個層面展開,企業層面,根據生態經濟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產業層面,按照產業生態學的原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在產業間、企業間形成生態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生態產業體系,以達到整個產業體系的高效產出和低污染或無污染;社會層面,發展靜脈產業,通過廢舊物質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園區循環經濟屬于企業間、產業間的循環,其范圍是介于企業內部小循環和社會大循環之間的中循環。其中,生態工業園區是一個由若干個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組成的、模擬生態系統的共生網絡。其最本質的特點是園區內各企業本身形成循環,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循環,以及園區與周邊系統形成網絡共生的循環。
根據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的要求,統計指標設置上應當遵循的原則:一是通用性原則。盡可能考慮到不同園區、開發區的共性,在指標設置上要較為宏觀地考慮指標內涵,盡可能地把不同產品、不同工藝和不同企業的個性特征抽象為反映循環經濟特征的共性指標。二是導向性原則。在指標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對園區生態管理和發展的導向性,使園區在產品生產、資源消費、廢物排放和污染處理上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三是可操作性原則。要盡可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設置相關指標,但也要考慮到資料搜集的難度和成本。四是循序漸進原則。制度設計上必須從簡單到復雜、從粗到細逐步推進。
園區循環經濟統計指標設置要反映生態特征,應選擇下述四類統計指標:一是廢物重新利用的統計指標:統計指標要反映產業系統中不同行業之間橫向共生的特征,主要是設置廢棄物的分解、分層利用,實現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情況的指標。二是實現物質循環的統計指標:要把園區生產的“食物鏈”狀況,把原料投入、產品產出、廢棄物回收利用盡可能在園區形成封閉循環這種狀態通過統計指標反映出來。三是防止污染的統計指標:園區循環經濟的生態性特征不僅要體現在園區內循環,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在與園區外部的循環,因此在統計指標設置上要體現污染的防止和處理的狀況。四是促進物質減量化的統計指標。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循環經濟3R原則,考慮園區循環經濟特征,園區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框架,可分別由基本情況指標、減量化指標、再利用指標、資源產出率和環境優化指標組成。
基本情況指標:主要反映園區規模、經濟發展狀況等,分別由企業數、工業產值、增加值、用電量、開發面積、利稅、科技投入等指標組成。
減量化指標:主要是反映園區企業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方面的情況,分別由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值水耗、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排放量、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單位增加值固廢產生量,及水體COD、空氣二氧化硫(SO2)含量下降率等指標組成。
再利用指標:是指對廢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情況的指標。分別由工業廢氣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工業余熱綜合利用率、生活垃圾資源化率等指標組成。
資源產出率指標:由單位建設用地工業增加值產出、能源產出率、水資源GDP產出等。
環境優化指標:指園區環境質量優化狀況,主要由污水集中處理率、園區所在地環境質量指數、環保投入占園區GDP的比重變化等。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表式及組織實施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可采用統計報表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即,圍繞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五個大類,設計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表和園區循環經濟調查問卷,分別實施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和開展問卷調查。調查表式和問卷設計(略)。可先選擇一個市或若干工業園區進行試點,成熟后先推行園區循環經濟年報制度,逐步根據工作需要和實施情況增加半年報,并建立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資料定期發布制度,為政府指導循環經濟工作,推進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決策咨詢,為社會了解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情況提供信息服務。
建立常規統計制度,保證數據的完備和連續。建立一套統一規范的常規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制度是當務之急。可以在現有園區統計的基礎上,完善統計指標,擴大統計范圍,改進調查方法,由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實施。
組織一次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試點。為使園區循環經濟統計制度盡快建立,可選擇有較好代表性的市或若干個工業園區開展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試點,總結經驗、修正方案。
建立統計數據發布制度。建立包含統計設計、調查、匯總、推算,到數據發布等各環節的,操作規范的園區循環經濟統計數據搜集和發布制度,才能為國家制定產業和園區發展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提供科學、統一和權威的數據信息,從而使園區自覺進行生態化發展。同時,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和監督工業園區的生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