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正式成立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全球首家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機構于2009年1月在德國波恩正式成立。120多位各國代表參加了這一組織的成立大會,并有75個國家簽署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條約。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將協助發達國家政府及私營企業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圍,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建立自身清潔能源工業的能力。
起初,成立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提議由德國、西班牙、丹麥三國提出。現在,這個機構已經擁有了更多的國家,例如法國、印度、阿聯酋及肯尼亞。一旦有25個國家批準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成立條約,條約就能生效。
德國聯邦環境部部長西格馬爾·加布里爾在成立大會上致辭說:“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將幫助世界各國消除目前阻礙可再生能源快速推廣的障礙。可再生能源市場仍然被傳統能源的補貼扭曲,可再生能源的相關技術還不充足,相關信息并不都是正確的。”
部分發達工業國并未加入
成立大會的參與程度超出了創建者的期望,但是很多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并未簽署這一條約,例如美國、英國、日本以及澳大利亞。據觀察人士分析,這些國家可能會在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進一步發展之后加入。
據英國《衛報》報道,一位來自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辦公室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聲稱:英國對成立這一機構表示支持并且有興趣加入,但是英國需要先搞清楚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正確的關注點。“有必要更關注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不是緊緊談論相關的政策以及發布一些公告。而且,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還要有更多的會員國家。”
德國政府要求美國在這一新機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截至目前,美國仍然扮演著觀察國的角色。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我們將繼續檢驗并重新考慮所有可行的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機制。”
另悉,一位來自美國駐德國大使館的觀察員作為美國政府代表列席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成立大會。
總部所在地花落誰家尚未可知
大會的出席人士討論了選擇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長期總部的標準及程序問題,其成員將于今年6月選舉產生這一機構的首任秘書長。目前,德國、奧地利、阿聯酋已經申請成為這一機構總部所在地。
雖然其他國家組織,比如聯合國以及國家能源組織也關注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是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是全球首家專門從事于這一事業的機構。
加布里爾表示:“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將比其他任何國際組織更關注可再生能源。但是,其他組織也不必為此擔心,因為在這方面還有足夠多的工作讓每個人去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將會與其他國際機構通力合作、協同配合。”
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潛力無窮
中東產油國阿聯酋表示,加入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是為了為可再生能源產業提供相關技術、知識,并擴大各國對阿聯酋馬斯達爾城計劃(一項旨在創建一個碳中和、無廢物城市的計劃)的支持。
馬斯達爾城計劃的首席執行官阿爾·賈巴爾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阿聯酋領導人之所以創立這一計劃,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產業過去受到了發展上的限制,而且缺少有意愿的國家致力于長期的目標。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恰是國際上需要的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機構,但是,我們必須確保它是一個指導各國行動的組織。”
雖然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減緩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例如風能、太陽能及地熱能。但是,根據世界風能協會的數據,僅在2008年一年,就有1.2萬兆瓦的風能裝機容量建立,使全球風能裝機容量達到10.6萬兆瓦。另外,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的數據,974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供電項目以及至少6000兆瓦的地熱能項目已經建立。
全球努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使得這一行業的繁榮提前到來。德國議會的社會民主黨人赫爾曼·謝爾同時也是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主席,他在1990年提出建立國際太陽能機構,在2006年勸說德國政府致力于發起成立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謝爾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提出到建立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漫長道路表明:超前的思維并不總是足夠的,堅持與百折不撓是同等重要的。歷經了19年的準備,我們不能再承受耽誤時間的成本。”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