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論是長三角的進一步繁榮,還是泛長三角區域的發展分工,都要以人為本,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泛長三角的發展分工,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更高的層次上,從人口、資源、環境、基礎設施等實情出發,統籌兼顧,使泛長三角地區人民共建共享經濟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廣闊天地。
2、認真調查分析,編制包括安徽在內的泛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合作與分工規劃。應在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基礎上,本著泛長三角一盤棋的精神,重點突出環保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等,做到發展有序、目標明確、責任清楚。我省各地要逐步建立與自身的資源環境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特別是承接產業轉移時,要心中有數,哪些是要積極爭取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必須拒絕的。
3、協調建立泛長三角區域生態保護長效合作機制。由相關省市分管領導組成高層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區域環保合作重大事項,審議、決定合作的重要規劃和文件。合作平臺辦公室設在相關省市環保部門,具體落實環保合作的相關事宜。將環保作為公共財政支出重點,其投入應占各地生產總值的3%以上。
4、著力構建泛長三角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我省循環經濟試點已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后要在總結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吸納長三角地區好的做法,繼續在資源能源部門發展循環經濟,如力促潔凈煤發電技術,整合“煤-電-化-建材”產業樹的形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創造條件,并積極在農業乃至城市生活等諸多方面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進而在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園區循環經濟和城市循環經濟的基礎上,構建泛長三角地區的循環經濟體系。
5、在泛長三角區域內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用計劃、立法、市場等手段來解決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目前泛長三角區域內的生態補償機制的范圍和深度不夠,遠不能體現生態保護的價值和作用。安徽不論是作為長三角的生態屏障,還是向其提供資源與能源,均屬國際公認的生態系統服務范圍,所以建議盡早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為我省進一步全面開展生態補償提供合理依據,同時也提升安徽在泛長三角合作發展中的話語權。
6、對泛長三角地區的江河湖泊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安徽與長三角之間有三條大的江河相通,目前有一萬多個石化、鋼鐵企業建在長江邊上,每年排入長江的污水大于其年徑流量的1/40,超過其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長江已不再是健康的河流。2008年10月, 29個沿江中心城市共同簽定了《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宣言》,我們應以此為契機,加強全流域綜合治理。淮河經多年治污,成效不大,相關地區缺乏充分的合作與協調是重要原因之一,我省宜積極建議國家在強化流域四省通力合作方面采取切實措施。新安江的水質雖有所下降,但還一直保持在3類以上,建議皖浙兩省強化建立和完善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體制與機制,通過新安江流域生態共建共享示范區的實踐,為國家建立區域間和上下游之間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提供有益經驗。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