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了總資產達65億元的中煤集團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經過幾天的采訪,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里發展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無限風光。
金海洋公司按照“多元集群、循環耦合”的產業發展思路,系統規劃,集約布局,煤炭—電力—冶金—建材梯次延展,內部閉式循環。所轄8座煤礦生產的煤炭輸進公司的洗煤廠,洗煤廢棄的中煤、煤矸石和中水用來發電,生產的電直供公司的硅錳合金廠,從電廠的煤粉灰中提取氧化鋁和二氧化硅礦渣生產水泥、燒空心磚。朔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新聞發言人高鈞介紹:“這種生產流程布局非常合理,上一級生產環節的副產物成了下一個企業的原料,逐級 ‘吃干榨凈’,多次重復利用,實現了園區副產物無外排、廢物減量化和循環再利用,節能減排效益明顯。”
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只是朔州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像這樣具備煤、電、建材和煤化工完整產業鏈條的循環經濟園區,在朔州已有十個。
朔州市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建市21年來,朔州累計生產原煤11億噸。2008年更是憑借1.18億噸的煤炭產量,成為全國第二產煤大市。煤炭在為朔州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問題。“如果不抓緊轉型發展,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將難以支撐、環境將難以承載、社會將難以承受、發展將難以為繼。”朔州市委書記田喜榮如是說。基于這一認識,朔州市抓住延伸煤炭鏈條,大做循環經濟文章。規劃了平朔公司、神頭電廠、金海洋、劉家口等循環經濟園區。
電力是朔州市第二大支柱產業,每年電廠都會生產出近300萬噸的廢棄粉煤灰。如此之多閑置的粉煤灰不僅是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周邊的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污染。為了“挖好煤,用好煤”,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煤炭資源增值水平,朔州市加大力度建設節能環保型電廠,基本形成了煤電聯動格局。目前,朔州市已建成的煤電裝機容量為455.1萬千瓦,在建的有388萬千瓦,其中40%左右為煤矸石發電。發電產生的副產品粉煤灰還成為制作建筑材料的好原料。為了能消化這些粉煤灰,朔州市與平朔公司合作建立了高新科技研發中心,集中對粉煤灰提取白炭黑和高硅、高鋁氧化物進行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目前,研發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3項國家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在朔州市晶鑫粉煤灰制磚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粉煤灰在這里被加工成一塊塊深灰色的方磚,據公司董事長李仕亮介紹,這里年產1.2億塊粉煤灰蒸壓磚,可實現銷售收入7200萬元。
據朔州市市長馮改朵介紹:“截至目前,高新科技研發中心已先后與東北大學、西安建筑大學、北京礦業研究總院等9家科研院所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形成了力量雄厚的專家團隊。”此外,朔州經濟開發區也正規劃建設相關產業園,以粉煤灰陶粒生產線成套設備與區域內新建230萬千瓦機組燃煤電廠的粉煤灰排放實施“無縫連接”,全天候消化該電廠的粉煤灰排放,真正做到資源的“吃干榨凈”,實現“零排放”。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