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人們對再制造的需求更加迫切,對再制造工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再制造工程的內涵也進一步拓展。可以說,再制造工程已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連線:
第一,再制造的資源潛力巨大。
據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統計,美國的再制造活動在節約能源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新制造1臺汽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1臺汽車發動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1臺汽車發電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新制造1臺汽車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能耗是再制造的2倍,再制造1臺柯達照相機的能源需求不到新制造照相機的三分之二。這充分說明了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再制造可減少原生資源的開采,減輕我國人均資源匱乏的壓力,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每年全世界僅再制造業節省的材料就達到1400萬噸,節省的能量相當于8個中等規模核電廠的年發電量。
第二,再制造的經濟效益顯著。
1996年美國再制造產業涉及的8個工業領域中,專業化再制造公司超過73000個,生產46種主要再制造產品,年銷售額超過530億美元,接近1996年美國鋼鐵產業的年銷售額560億美元。其中汽車再制造是最大的再制造領域,公司總數為50538個,年銷售總額365億美元,占全部再制造業的68%。資料表明,美國2002年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我國2020年GDP預計達到40000億美元,如果以美國2002年再制造的水平作為我國2020年目標,則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將達到160億美元。
第三,再制造的環保作用突出。
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可以減少原始礦藏開采、提煉以及新產品制造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能夠極大地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美國環境保護局估計,如果美國汽車回收業的成果能被充分利用,對大氣污染水平將比目前降低85%,水污染處理量將比目前減少76%。
第四,再制造能緩解就業壓力。
實施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將可興起一批新興產業,解決大量就業問題。美國的再制造業到2005年安排就業100萬人,我國2020年如達到美國2005年水平,則創造就業將超過100萬人。美國的研究表明,再制造、再循環產業每100個人員就業,采礦業和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理業將失去13個人員就業。兩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環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遠大于其減少的就業機會。
第五,再制造可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
通過開展以再制造為主要形式的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可以為人們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由于再制造充分提取了蘊含在產品中的附加值,在產品銷售時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如再制造發動機,其質量、使用壽命達到或超過新品,并有完善的售后服務,而價格僅為新機的50%左右,可供不同收入階層和關心環保的人士選用。
第六,再制造能提升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對外開放。
發達國家相繼立法支持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強化了對進口機電產品廢棄時的資源回收利用評價。例如,北美的工程機械要求全部實現再制造,其市場準入制度是制造商負責對售出使用5年或運行1萬小時的工程機械進行全部回收和再制造,并在回收的同時返還消費者產品價格50%的費用。這已成為我國工程機械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也要求我國必須開展廢舊機電產品的再制造。如果我國企業能積極開展面向資源化回收的產品設計,并承擔起對自己產品實施再制造的責任,就可以避開這些國家的貿易壁壘、擴大出口。同時,還可對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機電產品,實施嚴格的資源回收利用評估。
加入國際資源大循環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新形式。發達國家的人均消耗約為我國的40倍,每年產生的廢舊物資約40億噸?50億噸,其中20億噸需要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處理。另外發達國家的許多二手設備,通過再制造升級也能提升其使用價值。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開放模式應運而生。即:進口廉價的再生資源+進口廉價的二手設備+勞動力+高技術=耗能最少質優價廉的出口或內銷產品。這種開放模式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已見成效,也已迅速被東南亞國家競相采用。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