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與發達國家面臨的經濟增長復蘇乏力不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壓力是不可再生資源供給不足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說,循環經濟模式是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模式,我國應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要求進行產業布局、構建產業鏈、進行產品設計、尋求無廢生產、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最大限度地實現物質循環利用。
發達國家的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必須探索高起點、全領域、能同時解決多重矛盾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我國循環經濟之路應該怎樣走?如何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教訓?
上世紀60年代,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線性生產和消費模式,使發達國家遇到了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些國家投資興建了大量處理設施,對各種廢棄物進行焚燒、填埋。然而,新問題隨之產生,這種末端處理方式不僅帶來二次污染,也讓政府財政不堪重負。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提出了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生循環利用(Recycle)的“3R”原則,提倡在生產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清潔生產;對于廢棄物和廢舊產品,能直接利用的進行“再使用”,不能直接利用的經過“再生制造”后進行“重復使用”;對于最后剩下的缺少經濟利用價值的廢棄物進行焚燒、填埋等“無害化”處理。
這是一種基于企業、行業的西方現代循環經濟模式,解決了資源、環境、效率、成本等問題,在發達國家得以推廣應用。例如,日本、德國根據“3R”原則,分別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北九州模式”和“卡倫堡模式”。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從1978年開始算起,我國大約需要50年時間就能基本完成這一過程,而發達國家用了150年。
“從時間尺度上看,我國‘兩化’過程被大大壓縮,造成資源與環境問題交叉重疊出現。”齊建國說,與我國情況不同,發達國家遇到的環境資源問題在時間上是先后出現的,也是被逐步克服的。此外,西方現代循環經濟模式屬于微觀層面的循環經濟,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因此,我國必須探索高起點、全領域、能同時解決多重矛盾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光靠政府推動循環經濟,既行不通,也不可持續,最終還得依靠市場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減量化優先,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開始由線性經濟模式轉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在工業領域,循環經濟發展正從關鍵產業領域轉向全工業領域。” 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說。
然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推行只有幾年時間,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需要逐步加以解決。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首先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創建指標體系,沒有資源產出率、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耗量等一整套量化評估標準,循環經濟的其他事情都無從談起;另一個是構建市場機制,光靠政府推動循環經濟,既行不通,也不可持續,最終還得依靠市場,要在政府構建的體制、機制、政策的保障下,由市場來推動循環經濟技術發展。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