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振華:當之無愧的“氣候部長”
哥本哈根當地時間2009年12月19日,當氣候談判最終達成共識,一直在談判前線指揮的解振華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作為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的一針見血和廣征博引,也讓談判對手印象深刻。
德國媒體指出,中國在這次氣候大會上表現搶眼,讓世界看到一個“自信的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會議結束后的記者會上也指出,這個世界正處于“過渡期”,在哥本哈根看到的是“自信的中國”。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前期磋商階段,談判代表們一天只能睡上四五個小時,而食物已經簡單到一根香蕉、一個蘋果。“老解的身體并不好。”與解振華一位交往甚密的朋友告訴記者,“早先,老解還曾自己配藥調節身體。”
但只要是在公眾場合,解振華總是展現出一種自信、剛毅又略帶憨厚的神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態度是嚴肅的,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一直發揮著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并希望本次大會取得成功。”解振華說,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擁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是真正的受害者。
赴哥本哈根之前,解振華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堅定地表示:“既然已經做了決定,那么中國說話是算數的。”
2、蘇偉:中國氣候談判第一嘴
一半黑發,一半銀絲,戴著黑邊眼鏡的他看上去文質彬彬,但短短的寸頭又給人一種干練的印象。
這就是蘇偉——哥本哈根大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氣候談判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在這次談判中,蘇偉幽默的對答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對發達國家的摳門,蘇偉略帶幽默地指出,“發達國家減排承諾不到位,歐盟兩套標準針對中國不厚道”、“發達國家不能再開空頭支票”、“人均2美元的援助還不夠買棺材板”。
在12月16日上午的談判中,主辦方丹麥沒有取得各國談判代表的同意,試圖將自行擬定的協議草案強加給大會討論。
對此,蘇偉在大會上三次拍案而起,他對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直言:“這一舉動將嚴重影響到哥本哈根大會的成功。”巴西、印度、南非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等都對中方的表態予以支持。
有報道稱,蘇偉談判經驗豐富,在擔任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之前,蘇偉在外交部條法司等部門工作,從1989年開始一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氣候變化談判。
據稱,中國能站在世界氣候談判舞臺的中央,始于巴厘島氣候大會。蘇偉后來向媒體回憶,2007年12月15日一早,大會主席和秘書處試圖在沒有中國等國的參與下召開大會,討論并試圖通過正在磋商的文件。他和同事兩次舉牌抗議并要求大會秘書長道歉,秘書長最終道歉。
蘇偉說,這一及時的阻止非常關鍵,保證了《京都議定書》沒有按照發達國家的意圖,在第一個承諾期到期就被推翻,而是按照原計劃制定了第二承諾期的行動指南——“巴厘路線圖”。
在哥本哈根談判期間,蘇偉的精彩發言已被網民輯錄為“蘇偉語錄”。12月9日早上,解振華三度被拒絕進入會場。蘇偉用兩句中國古話“事不過三”、“是可忍孰不可忍”表達了中方的強烈不滿。他還用英語說:“大會開始第一天我不高興,第二天是很不高興,今天是非常的不高興。”主辦方隨后對中國道歉。
3、潘岳:從臺前走到幕后
2009年,有著“環保風云人物”之譽的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度過了“默默無聞”的一年。
在這一年里,潘岳基本上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但他并沒有閑著。“他是一個不甘寂寞、不能容忍自己碌碌無為的人。”一位知情的人告訴記者。
在這一年里,作為中國環境經濟政策積極倡導和主要推進者之一的他,一直在關注這項關乎中國環保命運的重大改革。在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調研時,潘岳希望研究人員們,“要將已經啟動的環境經濟政策研究工作做深做實,繼續推動綠色信貸、證券、保險等政策手段對污染減排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努力協調相關部門,推進環境稅收等政策研究取得更大進展。”
因為,建立起中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僅是最高決策層的期望,更是環保所必須。
讓潘岳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關中國環境稅制的改革路線圖已經基本確立:用3~5年時間,完善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等其他與環境相關的稅種。盡快開征獨立環境稅;用2~4年時間,完善其他與環境相關的稅種和稅收政策;用3~4年時間,繼續擴大環境稅的征收范圍。
而在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方面,多項改革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理解和配合,很多地方已經開展試點。
這一年,潘岳也特別關注基層環保建設。“基層是環保事業的根基所在,基層環保工作做得如何事關環保事業全局的成敗,加強基層能力建設就是為環保事業強基固本。”潘岳說,環保工作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希望也在基層。
一位環保人士對記者說,這一年里,無論是環境經濟政策的推進,還是各類環保公眾參與活動,以及環保部的環保風暴,處處都能感覺到潘岳的身影。
4、吳昌華:“低碳中國”布道者
2009年,在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的帶領下,該機構發表了《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中國的清潔革命:低碳商機》等多份報告書。吳昌華言必稱“低碳”,是當之無愧低碳布道者。
“雖然低碳經濟的概念在2006年才被引入中國,但時隔3年,它正迅速從高端概念演變成全社會的行動,在新能源汽車、工業節能、低碳建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領域都大有作為。”吳昌華認為,隨著巨額商業投資流入低碳相關的產業,世界經濟向低碳轉軌的趨勢愈發明顯。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中國如何選擇發展模式將深刻地影響世界。
吳昌華擁有16年的中國環境專家職業生涯。在加入氣候組織之前,她是安社環境與能源咨詢公司(美國)的中國區總經理兼執行董事,與多家跨國公司緊密合作,協助它們在中國發展商業;回國之前,吳昌華曾在位于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領導著中國研究項目,并為一些著名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WB)、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做顧問。
吳昌華還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專家顧問組成員,為2009年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可能達成的全球氣候協議獻計獻策。
作為氣候組織“全球示范先行項目”的帶頭人,吳昌華在中國率先推動包括金融機構、企業、政府三方在內“低碳解決方案”,加速這些解決方案在城市范圍內規模化的過程。
吳昌華認為,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心,在這股全球性的低碳經濟浪潮中,必需承擔其歷史使命,發揮領導作用,成為低碳城市。而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轉型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和企業自籌遠遠不夠,需要建立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吸引商業資本進入。
5、楊勇:“為中國找水”
2009年12月15日,剛剛完成“為中國找水”壯舉的楊勇來到了北京城一間放映廳里。他依舊是胡子拉碴的,滿臉疲態。
楊勇對外“鮮亮”的職務是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實際上,他只是一位民間的探險家、地質生態學家。
在他的履歷中,離不開“考察”、“探險”的字眼:
1985年考察長江上游,對長江漂流探險進行科學論證;1986年發起并參加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1988年徒步考察金沙江攀枝花—宜賓段,考察河谷地質災害,全程800余公里,歷時3個月;
1991年徒步考察雅礱江全程,考察河谷地質災害及水電站壩址,1500余公里,歷時4個月;1993~1997年組織多個歐美科考團隊去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并一直對長江上游和江源地區進行追蹤定位研究;1998年發起并參加雅魯藏布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并考察河谷地貌及生態環境,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歷時4個月。
2001年主持雅安地區蘆山縣白堊紀地質公園地質調查及論證;2006年7月13日,為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生態研究取證資料,帶領考察隊對三江源頭進行考察,歷時100天;2008年和2009年,多次考察四川地震斷裂帶。
20多年來,靠著簡陋的設備,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艱苦,楊勇在沒有任何保障和后援的情況下,取得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地質新發現,為合理有效利用江河,進行水電開發和生態環保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次“為中國找水”,楊勇等人共走了143天,考察的路線貫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肅、山西5個西北大省,全程43000公里。
“西北部地區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沒有考慮到水資源條件和持續惡化的環境形勢,盲目建設。”楊勇說,西北部地區多以資源開發型為主,給開發地脆弱的自然生態平衡雪上加霜,對水系環境、水文條件影響巨大。而粗放型的隨意排放又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并進而將水質性缺水問題擴散到周邊地區。
6、廖曉義:震區踐行生態文明
2009年,著名環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幾乎淡出人們的視野。
往年,記者在各種環保活動上差不多都能見到她,屢屢聆聽她那極富感召力的演講。但在2009年的一整年里,只見到她三次。一次是在北京見到的,另兩次則是記者專程跑到四川的一個小山村里主動約見的。
自從“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廖曉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一個叫“大坪村”的村里度過的。地震后,廖曉義和她的團隊進入四川,最初的想法是如何引導當地人在重建中,保護生態,保護環境。但后來她發現,可以借助災后重建,將村民們引上生態文明之路。
從單個的房子到整個大坪村的重建,從節能、環保理念,擴展到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征求了專家、當地政府特別是大坪村村民的意見后,最終,一個“樂和家園”的圖景在廖曉義的腦子中形成。
“樂和家園”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于山區里較豐富的土、石、木和竹,這樣不增加對大氣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對大坪村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針對周邊私挖亂采的現象,2009年3月,大坪村村民們自發成立了樂和家園環保巡查員隊伍,護山、護林、護路。
眼下,“樂和家園”已基本成型。廖曉義告訴記者,“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分戶生產,多元經營”這16字經營方針,是樂和家園的核心經營理念。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高度評價該項目“不僅對四川災區重建具有標桿意義,而且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前瞻意義,并認為項目本身具備了可復制和可推廣性。”
“樂和家園”項目在2008年底獲得“2008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廖曉義作為獲獎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7、李冰冰:“中國最美麗的環保名片”
哥本哈根當地時間2009年12月17日晚,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環保名片”的著名演員李冰冰,在哥本哈根市政廣場與丹麥著名男演員ken共同主持了“地球一小時哥本哈根之夜”活動。
這一活動號召哥本哈根民眾熄滅不必要的耗電類照明工具1小時。當晚,哥本哈根迎來入冬的第一場大雪,氣溫降至零下7攝氏度,但熄燈儀式依然吸引超過萬名市民前來參加。李冰冰受邀宣讀了來自中國小朋友的祝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熱愛這個綠色家園。”
她在活動后表示,現場的盛況和市民的熱情讓她完全忘記寒冷。“這讓我想起今年3月在北京的地球一小時,鳥巢和水立方同時熄燈的震撼一幕。”她說。
李冰冰前不久新晉金馬影后,但這一榮光很快被她自己的環保宣傳所沖淡。
“我已經是低碳一族了。”她告訴記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都會首先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更低碳”。赴哥本哈根之前,李冰冰很用心地背了許多碳減排方面的知識和數字,“背這些數字只是想告訴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能低碳,都能為地球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第一財經的特約記者,李冰冰行前表示:“我將首次嘗試做記者,采訪參加氣候大會的政要名人,請大家也來幫我想問題,共同為全球環境出謀劃策!”在哥本哈根期間,李冰冰冒著嚴寒,手持“第一財經”的話筒,不厭其煩地向觀眾介紹哥本哈根先進的供熱系統、風力發電設施以及當地市民關注地球未來的種種做法。
“你的行動,就是你的選擇!”李冰冰說。
8、李連杰:低碳從點滴做起
2009年12月,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親善大使和壹基金的創始人,著名國際影星李連杰到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在這兩天里,除了參加一些低碳的研討會議,還參加了倡導大家關注氣候變化的活動。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從‘騎車出行’這樣的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家。”15日晚,頂著大雪,李連杰以騎自行車的方式,倡導綠色出行。
不過,李連杰對環保的思維方式有些特別。“在一次經濟論壇上,所有人都說環保,都在強調如果不好好保護,地球50年、500年后將會怎么樣,人類將會面臨著滅亡。”李連杰說,“我不這么看。我對他們說,地球未來500年不會滅亡。因為憑著人類的聰明和智慧,一定可以改變現有的不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但微觀上講,我們必須有所行動。”他說,記得在一次會議上,他特意叮囑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離開之前我們把桌子上的那瓶水帶走,起碼要把它喝光了再扔。我們不要指望一下子把地球變成非常干凈,但是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
電影演員孫儷曾告訴記者,她有自己的低碳偶像——李連杰。她說,李連杰不僅在慈善方面盡心盡力,環保也一直是他身體力行的事業。
一次劇組轉景時,有工作人員留了一個空水瓶在地上,李連杰看見后特地下車撿起來放在垃圾袋中。孫儷說:“可能很少人看到這一幕,但是這確實給我很大觸動,環保和低碳就應該像這樣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
9、番禺居民:體驗“公眾參與”
這是一個群體,沒有任何具體人、具體姓名的群體,但這確確實實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生活在廣州市番禺區的居民群體。
2009年12月20日,在當地居民參加的一次座談會上,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表示,番禺會江村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暫停。“以后垃圾處理以某種方式落在什么地方,要形成共識,要大多數周邊的人同意才行,這個比例要達到75%。”
這意味著“奮戰”兩個多月的“番禺業主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最終,民眾的維權和媒體的助推,讓番禺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暫時擱淺。
環保作為專業領域,決定的話語權一直由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掌控。而番禺會江村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第一次被民眾影響到最后的決策。
這象征了時代的進步,也象征了民生的生長。有專家稱,出現今天的局面,應該說是地方政府對強烈民意的一個妥協。從長遠眼光和宏觀角度來看,這種妥協是雙贏的局面。既體現了民意的堅持,也體現了政府理性的抉擇。
10、呂植:推動商界力量關注環保
氣候變化對呂植來說是一個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她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是負面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如物種絕滅和生態系統的喪失。而這些負面影響往往由于人類的活動而加劇,其結果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作為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學科帶頭人,呂植2009年撰文呼吁,設立氣候變化條件下瀕危物種、旗艦物種和生態系統指示物種的“零絕滅”目標,全面調查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本底和現狀,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保護規劃,由國家和社會共同投資實施保護。同時加大基礎研究和對人才的培養,提高我國對氣候變化適應的研究水平。(作者 章軻)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