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月1日,國融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智慧參加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研討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時,針對中水回用問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思路,建議利用自來水管網改造的歷史機遇,統籌供水與中水專項規劃,將閑置管網轉用于中水供水,迅速提高中水利用率。
創新思路 統籌規劃變廢為寶發展中水事業
中水:開辟水業發展新天地
□李智慧
水的循環重復利用,是破解我國水資源困境的必由之路,水業同仁對此已有共識。但是,中水管網系統建設的資金問題是擺在行業面前的“攔路虎”。日前,國融大通在為西南某城市水務進行改制招商時發現:當地在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0%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利用自來水管網改造的歷史機遇發展中水供水,既能極大地降低建設資金投入,又能迅速提高中水利用率,值得行業借鑒。
中水在國際上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在發達國家早已得到廣泛推廣,美國在1979年已有中水利用工程536項,年利用水量為9.37億噸。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我國,普及中水回用理念、提高中水使用率,符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有利于解決當前水資源困境。1987年,北京市政府推出第一部關于中水應用的地方性法規,之后,有的城市陸續出臺有關政策;2006年,建設部、科技部聯合發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術政策》,確定了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標。當前,各地大規模興建污水處理廠,初步具備了大面積推廣利用中水的基本條件。但是,中水利用專項工程在我國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一方面是水資源稀缺,一方面中水利用率低下,僅為10%左右,利用率最高的北京市也僅有40%,大量寶貴的中水白白流失。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中水管網建設資金過巨,是妨礙中水利用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大規模普及中水,需要每座城市再造一個“(中水)供水管網系統”。須知,自來水供水管網系統是每座城市的政府和市民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投入,到2009年,納入統計的639座城市共建成供水管網35.62萬公里,3.07億人口的用水普及率也才達到91.58%。供水企業固定資產凈值1410.24億元中,管網資產約占總資產的60~70%。如果照此建設中水供水系統,各地政府財政必然不愿承擔,轉嫁給供水企業,企業財務必定不堪重負、雪上加霜。
當然,影響中水普及的還有中水定價政策和技術等因素,但那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均低于資金問題,有的已進入解決階段。如在提高污水處理技術方面,有的城市政府已開始對中水的使用標準進行嚴格把關,制訂配套實施的政策、法律,對中水的生產、利用實行引導、激勵和規范,北京、淄博等城市已開始對中水處理工程實行財政補貼。
筆者所見西南某省會城市日產污水50多萬噸,6座污水處理廠至2009年12月已全部建成,具備了處理全部城市污水的能力。與此同時,市區的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已進行多年,形成了大量的閑置供水管網。該市供水公司發現,利用這些閑置的自來水管網資產用于中水供水,可以直接盤活資產、變廢為寶,迅速和最大程度地實現中水的重復利用。如利用閑置管網向當地熱電廠月供中水6.8萬立方米,既擴大了中水回用,也受到企業的歡迎。在當地新編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方面,將自來水管網改造和中水專項規劃統籌兼顧起來,此舉以極低的成本再造自來水供水管網、排水管網之后的第三張網——中水供水管網,中水將成為水務企業繼自來水供水、污水處理之后的第三大業務板塊。
供水企業大力發展中水事業,不僅具有無與倫比的環境價值,使我們在水的領域真正實現循環發展,也能進一步促進供水、污水、中水產業鏈的全面整合,加強人們對水務一體化管理和經營的價值認識。這樣做,既是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能促進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近年來各地污水處理廠的大力興建,為中水的大量使用創造了條件。
環境災難面前,人人逃不了。實行水務一體化經營,實現“三網一統”(自來水供水管網、排水管網和中水供水管網),開辟水務行業全新的發展領域,使之成為環境產業的核心。要克服城市政府在發展中水問題上“說而不做”的現象,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和推動的力量,筆者建議,行業至少要從產業規劃上爭取到2015年中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中水的供水覆蓋率達到自來水供水覆蓋率的10%。
全面統籌、提前規劃、強力推動,方能以充分的準備迎接和克服將要到來的水環境災難。關鍵是要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