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東北地區振興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重在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確定振興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發展任務,統籌協調區域發展重大問題,完善加快東北地區振興的政策措施。
規劃范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
規劃以"十一五"時期為重點,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一、面臨的形勢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三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綜合實力提高最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
今后五到十年是東北地區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東北地區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了振興的內涵,指明了發展方向;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有利于東北地區加快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不斷完善,有利于推動東北地區與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步伐加快,為東北地區拓展經貿合作領域和空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了更多機遇。
但是,東北地區在振興進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裝備制造業產品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度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三是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四是區內部分資源供給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區域和海域環境污染相當嚴重。五是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緩慢,社會、生態問題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和振興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活力。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以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為突破口,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以發展循環經濟為著力點,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針對東北地區振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采取以下重大舉措。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與產權制度,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積極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加快結構調整與升級。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加快區域合作進程。建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加速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協調發展。
--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推進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安定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群眾在實施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二)振興目標
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協調,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社會和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十一五"時期東北地區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服務業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遼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竟卜盏玫礁纳?,教育、衛生、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邊和主要城市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有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