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環境戰略的組成部分,《江蘇環境戰略研究總報告》2月25日通過環保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專家們認為,這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報告”,既有“近憂”也有“遠慮”,以超前的眼光,對江蘇環境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江蘇環境的戰略目標、選擇及舉措。
警惕:江蘇環境發展的高風險期
“江蘇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均走在全國前列,因此環保遇到的問題也先于其他地方。”參加評審的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張顥瀚說,“所以,江蘇要緊緊扣住區域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突出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分析表明,“十五”以來,我省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資源、能源消耗大量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隨經濟總量增長而增加的相關性較大,我省面臨的環境壓力十分巨大。尤其突出的是,在城鎮環境問題尚未有效解決的同時,我省農村環境質量日趨下降,農藥化肥等投入品污染較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呈現由城市、工業、城市居民向農村、農業和農民快速轉移的態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江蘇已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發展的加速期,同時也進入環境污染的高峰期,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發達國家上百年逐步出現的環境危機,在江蘇省已經集中出現。”專家分析說,“只要我們把握好這一發展階段的特征,堅持環保優先,實現科學發展,就有可能實現從‘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型。”
環境戰略:有“近憂”、也有“遠慮”
既有“近憂”、也有“遠慮”,《江蘇環境戰略研究總報告》對我省環境保護戰略進行了詳細規劃。
“近期以大規模污染治理為重點,中期以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為根本,長期以資源環境要素合理配置為核心。”有關專家介紹說,2015年前,我省將進行太湖流域、沿江區域、沿海區域、城鎮污染及農業面源污染等的集中治理。長期以資源環境要素合理配置為核心,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以彌補江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欠賬。
“以水環境保護為近期優先領域,以大氣環境治理為中期攻堅陣地,以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為預先關注重點。”專家解釋說,這不僅是當前污染治理的客觀要求,也是江蘇省的水資源特征所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重點控制來自高架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工業污染控制重在監管,生活污染控制重在建設,面源污染控制重在源頭,消費污染控制重在引導。”據了解,我省還將實施生態功能區劃,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打造生態市(群)。
創新:六大戰略舉措亮點紛呈
“環保創新,江蘇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這次《報告》以六大創新為切入點,提出了江蘇環境戰略舉措,許多創新性舉措將在國家戰略研究中充分吸納。”來自環保部的有關專家說。
據介紹,《報告》提出理念、體制等六大創新舉措。針對江蘇乃至全國的流域管理體制多部門、多層次、行政分割的現象,提出了建立“一體化的流域管理體制”。在考核體系上,提出“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開展綠色GDP指標體系核算試點,準確反映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代價。
有關專家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這個報告還提出了綠色價格政策、綠色減排政策和交易補償政策,目的是讓‘排污者付費,讓治污者受益’,真正體現環境是最寶貴的資源,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