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主導、耗時八年的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出爐。這項調研被業界普遍認為是首次摸家底式的土壤污染調查。
公報結果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去年,各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案例不斷涌現,“鎘米”一躍變為熱詞,公眾對土壤污染的關注在升溫。實際上,為了統計土壤污染數據,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相關部委均進行著不同范圍和規模上的調查。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統計工具和方法的不同,使得數據的發布和后續處理顯得漫長而復雜。
多部委調研齊頭并進
根據公報,此次調研覆蓋面積為630萬平方公里,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這組數據的得出,緣起還在原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土資源部始于2005年的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2011年10月2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作報告表示,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
2013年,全國兩會的一項提案提到,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得出的耕地面積20億畝,也就意味著,將有超過3億畝土地受到污染。
調查中國土壤污染,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并不是首家。農業部于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11年進行過四次農田污染情況調查,總調查面積4382.44萬畝,超標面積446.79萬畝,總超標率為10.2%,其中鎘污染最為普遍,其次是砷、汞,再次是銅、鉛。
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計局于200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在去年年底舉行的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透露,環保部土壤狀況調查結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在區位上,在整個評價上,國土部與之趨同。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處張旭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主要在于布點方法和密度不同,加上土地污染具有非均質性的特點,采樣點的土壤污染與其所代表區域的真實污染情況存在一定差距,導致調查結果差異和部分重復調查。除此以外,土壤中的污染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遷移轉化,同一個點位在不同時期做調查,結果也可能不同。
當然,尤為重要的是,多部門在調查范圍、對象、技術規范、標準等方面各有異同,可能導致調查結果差異和部分重復調查。部門之間的數據也是不會共享的。
僅是初步的概況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認為,要改變政出多門、職責不清的局面,理順多部委之間的職責,或構建大部制,或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動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
郭書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大部制尚未解決之前,會先讓環保部、國土部、農業部等多個部委,從制定土壤治理規劃做起,一步步推進。難度在于重金屬的污染,治理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解決的。自然投入就會大一些。
從最新的公報內容來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中國糧食的主產區也分布于這些地區。毫無疑問,要想保住“舌尖上的安全”,首先就要保證土壤安全。
但是,公報也透露,本次土壤調查屬于初步調查,具有概查的性質,目的是掌握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態勢,受客觀條件限制,總體點位較疏。當然,由于土壤污染的不均勻性,且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慢,準確掌握土壤污染的分布情況具有一定的困難。
據新華社報道,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相關人士此后表示,在本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礎上,環保部將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等部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進一步摸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目前已初步形成總體實施方案。
新華社另撰文稱,已經公開的數據僅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態勢概況,連獲得統計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的數據都困難。這離信息發布充分的要求尚有距離。
對此,張旭輝對本報記者解釋,這次調查是全國性超大尺度的調查。結果反映的是國家土壤整體質量的變化,有助于幫助政府進行土壤環境保護的宏觀決策,但不能用于指導土壤污染治理的具體工作。下一步國家應會開展加密調查和重點區域調查,進一步得出能夠指導具體治理修復工作的污染數據。
修復成本巨大
由于重金屬難以降解,導致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是一個不可完全逆轉的過程。這就使得土壤污染的治理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
在國外,土壤修復已經開展多年,中國開展的時間尚短,仍然處于試驗階段和市場培育期。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最初原國家環保總局公布通知,到環保部牽頭制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 “十二五”規劃》,中國對于土壤修復日益重視。
我國土壤污染類型包括農業耕地污染、城市棕色地塊(工業搬遷后留下的未經修復的土地)污染以及礦區土壤污染。不過,要想對這些土壤進行污染修復,所需資金數額巨大。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藍虹撰文稱,僅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農業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復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復法,每公頃(15畝)的修復成本也將達到30萬元,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6萬億元。
另外,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原先城市中的大批工業企業搬出城區,退出的原址憑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大量城市棕色地塊,在這些工業用地變更為居住用地或者開發為商業設施之前,必須開展土壤修復。這些至少有30萬塊,治理棕色地塊所需資金數額巨大,可能達到幾十萬億元。
至于礦區開發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需要土壤修復的廢棄礦山面積約150多萬公頃。保守測算,每公頃治理資金最少需要9萬元,則資金需求為1400多億元。
張旭輝分析,目前,國家財政用于治理土地的費用,主要以專項資金的形式劃撥,有國家發改委負責的國家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環保部和財政部負責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通常,國家財政資金資助的項目都需要地方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
中國環境修復網主編高勝達認為,在這種修復面積大、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政府要主導建立污染土地風險評估等級系統,確立場地修復優先次序,并根據場地用途,確定治理目標。
對于城市中的棕地修復,因為地價較高,其修復費用可以通過各地政府或房地產企業以土地開發增值的方式解決。但是耕地污染,就在于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修復。
國務院部署跟進
龐大的資金需求,沒有社會資金的投入,肯定是解決不了的。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宋云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政府應該通過經濟和財政手段,為棕地修復和再開發提供激勵機制和籌措資金。比如,環境稅、清理補貼、貸款、擔保、市場許可證等。
至于目前的政府投資,宋云表示,主要用于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
事實上,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并對污染的土壤進行防治和保護。根據國務院部署,環境保護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土壤環境保護列入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
3月18日,環保部審議并原則通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強化科技支撐,發揮市場作用,引導公眾參與。到2020年,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在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因為即使在資金、技術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土壤的治理過程仍然漫長。尤其是應該控制現有污染,防止出現治理后再污染的情況。
此前呼吁已久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如今也被高層重視。今年兩會期間,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提到,該法目前已形成初稿,加快立法,將為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張旭輝說,立法缺失是治理修復當前的最大問題。其次,資金問題,國家財政不可能全部兜底,必須建立以“污染者付費”為核心的污染責任制度,讓污染責任者為修復掏錢,同時也給污染者敲響警鐘,制止污染土地進一步增加。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