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4 15:25:22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作為長江中下游的大型淺水湖泊,其流域人口密度、城鎮化率居全國之首。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發達,水網湖蕩密布交錯,污染源類型復雜負荷高,湖蕩濕地、湖濱帶和湖體生境等受損嚴重。近年來,太湖屢屢爆發藍藻水華,2007年曾引發無錫飲用水危機事件,直接威脅周邊百萬居民用水安全。
太湖是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之首,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按照“控源+治河+生境改善+綜合管理”相結合的思路,針對太湖流域環境敏感和重污染等區域,開展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等,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面臨清水資源化、后續維護難等問題。
貢湖示范區水質好轉,但經濟效益轉化機制需創新
站在貢湖大堤上,向南極目遠眺,廣闊的水面煙波浩渺,遠處能看到無錫東、南泉自來水廠的取水口,這兩水廠約占無錫供水量的80%。當年就是在這里爆發藍藻,導致無錫市自來水發黑發臭的。
不過,當你把視線轉向北側時,就能看到被大堤所圍出的另一片水面。這里湖水清澈、水草豐茂,數群野鴨時而悠游盤恒,時而凌空飛起。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志剛告訴記者,被圍出的這片湖面是水專項貢湖生態修復模式工程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區。這片區域曾經魚塘密布,淤泥里富集了大量營養物質。受到夏季季風影響,藍藻被吹到貢湖北側并聚集起來,藍藻腐爛后會直接影響到退漁還湖區的水質。
于是,水專項課題以貢湖北岸的湖濱帶為研究區域,把貢湖退漁還湖區、親水河部分水域作為核心示范區,針對水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的現狀,以“研發、優選、集成、整裝、模式化應用、大規模綜合示范”為工作指導,按照“河湖同治、梯級消納、生態重建、協同進化、內外互動、清水還湖”的技術思路,創設本土凈水生物生境恢復與快速繁殖技術,以及工程長效運行管理模式。通過調整塑造地形,綠化種植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培育種植50多個品種的水生植物達上千畝,投放8個水生動物品種等,打造規劃化的清水示范區,修復生態環境,實現“污水進清水出”。
示范區的水質好轉令人欣喜,但隨之而來的“提水潮”卻讓呂志剛感到頭疼。“居民經常拿著水桶到示范區來提水,回家用于飲水、煮飯、澆花甚至沖洗地板;漁民養魚的水也是從我們這里提的。一兩個人沒什么,但架不住人多次數多。”呂志剛說,國家和無錫市給了一部分項目經費,但相當一部分錢還是公司自己墊付的。目前,示范區跟貢湖其他區域的水系尚未完全連通起來,清水如何資源化,怎樣才能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是重大專項擬突破的機制創新問題。
滆湖生境改善明顯,但后續維護需加強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湖西地區,太滆運河和漕橋河是連接滆湖和太湖的主要通道,約占太湖入湖水量的20%。課題實施前,滆湖水質為劣五類,總磷、總氮超標嚴重,處于中富營養化狀態;太滆運河和漕橋河的水質也為劣五類,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總磷。
“太滆運河與湖蕩水污染控制技術與工程示范”課題負責人、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毅敏說,滆湖作為太湖上游的主要湖蕩,也是太湖的前置庫,其污染控制和水質凈化對太湖水環境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滆湖—太滆運河、漕橋河—太湖的河湖相聯水系的特點,課題首次提出了“河(湖)口污染攔截—上游湖蕩凈化—河道水質改善—湖泊保護”的河湖相聯水系污染控制模式以及成套技術。
張毅敏說,河湖口污染攔截,就是在入河、入湖口構建前置庫系統進行污染攔截。前置庫系統采取新型復合式生態回廊技術、風能等天然能源驅動提水技術、生態浮床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優化庫區空間布局,增加了進水—基質接觸面積和水力停留時間,從而增強污染物去除效果。通過沉降吸附、微生物降解、動植物吸收等作用,實現對入湖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水域生態修復。據悉,經前置庫工程處理后,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了45%、39.3%、35%,水質提高了一個等級。
由于滆湖的污染外源未斷、原有生態系統被破壞、水生植被衰亡、底質條件惡劣,課題針對滆湖不同區域生態結構特征,研發了先鋒植物快速繁育與控制技術、富營養化湖泊內源污染控制的生態控藻除磷技術等,提升了從沿岸帶到敞水區的湖蕩生態系統凈化能力。在沿岸生態修復工程區,水體透明度平均提高了35%,總氮、總磷和葉綠素含量平均去除率達到20%以上。
在河道水質改善方面,課題從河流沿岸區域污染負荷削減、河道自凈能力提升入手,研發了集鎮和村落多種污染源系統控制、以廢治廢和就地消納技術,進行源頭減污,集鎮、村落陸域示范區污染物總量削減35%以上,太滆運河和漕橋河入湖水質明顯改善。
不過,張毅敏也強調,沒有工程是萬年“青”的,即使當時工程做得再好,后續管理跟不上也不行。也就是說,治水工程不能僅靠科研人員,地方政府必須把做好的科研工程接管過來,繼續維護好。
但是“生態工程不同于其他類工程,盡管生態效益大,卻并不一定能馬上轉化為經濟效益,而地方政府部門沒有相應的機構編制,沒有專人來管理生態工程,現有的人手又忙不過來。”張毅敏感嘆道。
太湖由中度富營養變輕度富營養,治理力度還需加大
除生態修復外,太湖治理還突破了多項治理技術瓶頸。如針對鄉鎮工業行業種類全、中小企業多、污染突出等特點,提出“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末端治理—資源循環利用—多手段水環境長效管理”全過程減排模式;針對畜禽糞便堆肥碳氮損失率高、出水難達標等現狀,形成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區域污染減排整裝成套技術;針對農田施肥量大、氮磷流失嚴重問題,突破養分綜合調控氮磷減排,生物質能轉化與農業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等??卦础⑿迯偷瘸晒€在阿根廷及云南、新疆、黑龍江、廣東等18個省、自治區100多處得到推廣應用。
據環保部提供的材料顯示,通過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富營養化控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湖體綜合營養狀態由“十五”末的中度富營養轉變為輕度富營養,實現水環境質量的顯著改善。與2008年相比,2012年環太湖15條重點河流水質污染總體由中度轉向輕度,劣五類河流由8條減少至零;氨氮、總磷入湖總量分別下降了31%、23%。
“接下來,還需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提升控源力度;持續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強化湖體生境持續改善,提高湖泊環境承載能力。加快太湖流域治理的長效機制建設,實施統一監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研究員說,太湖流域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需統一監管、落實職責和生態補償等機制,繼續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