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沒有出路,希望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文劍平說,做水處理技術是我最熱愛的事業,解決中國水的問題是我這一生最大的追求。
投身水處理
當時仿佛突然覺醒了一樣,內心沒有絲毫掙扎
“一口湖南鄉音,為人質樸親和,觀點異常犀利,幾句話離不開‘水生態’”,熟悉文劍平的人,總是這樣形容他。
初見文劍平,這些“小道”評價得到了證實,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時常是工程師的裝扮,笑起來很親切。“我是技術出身,做水處理技術是我最熱愛的事業,解決中國水的問題是我這一生最大的追求,企業做大做成了,我也算做了一個大大的公益事業,做不成,我還可以教書嘛,把技術和觀點傳給后人,繼續解決水的問題。我這一生就這個愿望,簡簡單單。”
2001年,文劍平創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四年來,他帶領企業致力于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的雙重問題,從技術突破到商業模式的創新,從最開始運用相對單一的技術處理幾噸污水,到現在利用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等多重技術處理近1000萬噸污水,同時還將業務拓展到家用凈水機的生產研發,如今的碧水源已經被打造成一個中國環保水處理領域的龍頭企業。據碧水源2014年半年報,上半年碧水源實現營業收入9.94億元,同比增長20.8%,一家專注于污水治理的民營企業擁有這樣一份成績已屬不易,但文劍平說,“我是做技術出身,曾經是、至今也還是技術產業的堅定踐行者,創新就像我與生俱來的基因,更好的水環境是我骨子里的追求,所以,不論碧水源的業績如何,只要水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就不會安心。”
在創建碧水源之前,文劍平長時間從事生態環境相關工作,對中國水臟、水少、水分配不均、飲水不安全等問題有切身的感受。他發現,由于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我國萬元GDP用水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解決我國水的問題,單單依靠政府有關部門是行不通的,還需要企業去踐行。他認為,我們對水資源保護有巨大需求,企業應該不斷突破技術障礙,提供更為完備的產品和服務。只有當政府和企業合力作用時,水的治理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才有明天。
于是,文劍平毅然決然地放棄公職,出國學習,學成歸國再創辦企業,來實現他解決中國水問題的愿望,實現他的生態理想。當時的文劍平仿佛突然覺醒了一樣,內心沒有絲毫的掙扎,因為他看到了水危機,生態危機,看到了未來中國發展對于水安全保障的需求。“人的一輩子一共才有幾年?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算是做了點有意義的事,為了這件有意義的事,確定目標,放手去做,遇到問題想對策解決。最后,事情做成了,是本事;做不成,也沒什么大不了,希望都是做出來的,沒時間猶豫,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以小博大
先贏得市場的信任,再謀求發展,文劍平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創業之初,文劍平也曾經歷過一些曲折。
當時,我國處理污水的技術多為傳統工藝,而碧水源主推的MBR膜處理技術比較新,還沒有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做污水處理的企業也多是國有企業,一個剛剛起步的民營企業要想涉足并非易事。面對這樣的情況,文劍平決定先贏得市場的信任,再謀求后續發展。他帶領團隊從小的項目做起,將一個個小的項目做成樣板,為迎接更大的項目做準備。果不其然,這些“小而好”的樣板項目成為文劍平打開市場的利器,接下來的幾年,大項目接踵而至。
2010年,文劍平等公司創始人帶領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在資本市場上融資,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公私合營模式)得以良好推行。
企業的快速發展讓文劍平感受到,污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市場不斷擴大,環境產業發展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歷史時機,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治水機遇。
碧水源得到了業界認可,文劍平將之歸為創新的產區合作模式。他說,碧水源確實在產業合作上下了一些功夫,他理解的企業發展,是“技術+管理+金融”有機的融合。當初碧水源為了實現技術產業化,在內部,組建了金融、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團隊;在外部,積極推行PPP模式,力求雙贏,只是在雙贏的時候,他特別強調要對方多贏一點。十余年來,他的治水理想已經實現了一小步,還有一大步,盡管未來充滿未知,但文劍平充滿信心,他說,當年產業的內外部環境,無論是國家重視程度、產業成熟度,跟現在相比都要差很多,想做技術產業化是很難的,而現在一切都有了改觀,也有非常多的金融工具,合作的規則也越來越清晰,自然會越來越好。
源頭治污
治水要把主要功夫放在岸上,而不是水里
十余年的治水經驗,讓文劍平感慨良多。他很贊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的一個觀點——治水要從源頭控制污染,把主要功夫放在岸上,而不是水里。
“治污就等于治水,治水的最好辦法是在岸上治污,提高污水排放的標準,針對不同河流的納污能力規定不同的污水排放總量。”他說,根據2002年中國首個《城鎮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現行的污水處理廠如果按照一級A類標準排放,COD(化學需氧量)允許排放濃度最高為50mg/L,而根據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水COD標準限值為30mg/L,這就意味著,中國污水處理廠按照一級A類排放標準處理排放的水相當于劣Ⅴ類水,而且我國目前對河流和湖泊可接納的污水排放總量沒有規定,這就導致了河流“一邊在治理,一邊在繼續被污染”的尷尬局面。文劍平說,讓污水處理廠承擔起治理城鎮水污染、循環利用水資源的責任,將污水在工廠內部處理后再排放出來,這才是拯救河流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劍平認為,滇池污染久治不愈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污染不斷。目前,滇池流域的污水排放執行國家一級A類標準,縣級以上的污水處理廠達30余家,這些污水處理廠處理出的尾水主要用于工業用水,不會直接排放至滇池,而因天然補給水少,就需要從其他水質較優的水源地調水以補給滇池。文劍平說,碧水源也參與了滇池的治理工作,碧水源在滇池設有的水處理廠及污水再生工程總計十余個,建造的污水處理廠通過膜法技術處理的水可達地表水Ⅳ類標準,而目前最新研發的DF膜(已應用至翠湖新水廠),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作為水源地的補充水。文劍平說,如果提高污水處理標準,滇池流域的污水處理都可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甚至地表水Ⅲ類標準,污染從源頭治理了,滇池才可能會好。
文劍平推崇實干,他說,治污應該多做“里子”工程,少些“面子”工程。我國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商圈,因為有燈光點綴,夜晚看起來很美,但在陽光之下,生態環境問題就暴露了。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先把“里子”做好,也就是要將生態修復好,特別要將水治理好,將水源地保護好。
治水即公益
把我的企業做好,把水治好,就是做了最大的公益
文劍平對公益事業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將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造福身邊的人,就是做公益。他說:“我有生態夢,有治水情,我對環境有著很強烈的責任感,但我不做人們常說的公益事業,我覺得把我的企業做好,把企業的員工照顧好,把水治好,就是做了最大的公益。”
我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環境不斷惡化,而人們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是漠視的態度。建設生態文明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應該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文劍平認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工作應該由企業來完成,而這就是他和生態企業家們正在做的。
悲觀沒有出路,只有去做,才有希望。文劍平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的事,也是企業的事,更是個人的事,它關系到子孫后代。發展到今天,膜技術可能在某些方面還有局限性,但為了子孫,我們必須要這樣去做,否則,我們給子孫留的水就不是水,而是有毒液體。
自碧水源成立的那天起,文劍平的名片就印上了“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生態文明”這十二個字,至今已陪伴他度過第十四個年頭,這十二個字異常醒目,文劍平自嘲說:“很多人調侃我很會跟風,因為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我的名片就印了這么醒目的幾個大字,這時我就回應說,會跟風沒什么不好啊,要順勢而為,解決國家生產生活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家一起把生態文明建設搞起來,把水治理好,這就行啦。”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