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遭遇的污染日趨嚴重,防治土壤污染已迫在眉睫。
近日,被稱為 “土十條”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已由環保部提交至國務院審核,預計今年年內或明年初將會出臺。
有媒體報道稱,此次“土十條”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而且對于土壤污染進行分類,總的來說,分為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分類進行監管治理和保護,對于土壤污染治理責任和任務也將逐級分配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爭取到2020年土壤惡化情況得到遏制。
事實上,近幾年發生的土壤污染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例如2013年鎘大米事件等。
針對我國土壤污染的問題,環保部在2005年投入了大量資金,啟動了全國土壤污染普查。其目的是摸清污染的土壤情況。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開展的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近1/5耕地遭到污染,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重污染企業用地點位超標率為36.3%,工業廢棄地點位超標率為34.9%,工業園區點位超標率為29.4%,采油區點位超標率為23.6%,采礦區點位超標率為33.4%。
另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因而造成了中國是全球土壤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與早已展開的空氣和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國的土壤治污卻還在起步階段。
據環境污染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土壤環境質量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博隆咨詢分析師朱翔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土壤污染防治面臨的嚴峻形勢,環保部準備按照“1234”工作思路推動:一個目標是用6至7年時間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全國土壤污染形勢穩定向好。
兩個重點分別是耕地和建設用地,特別是城市里的居住和商業用地。三個環節是抓住防、控、治,控制風險。四個基礎是未來幾年夯實基礎,第一個基礎是摸清指數,盡快開展詳查工作,盡快摸清土壤污染物家底,為治理提供科學依據,第二個基礎是完善制度,法規、標準、規章制度。第三個基礎是創新技術,第四個是提升土壤環境檢測監管的能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有些省份已經開啟了土壤治理工作。
朱翔向記者介紹,福建省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試點,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礦企業和重點污染區域,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陜西省也提出實施土壤治理修復示范工程,積極防治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污染。浙江省更是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為期五年的“清潔土壤行動”計劃,提出應于201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機制的目標,控制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環境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推測有待修復的耕地污染面積約3.9億畝。為了解決土壤修復和污染治理的投資問題。下一步國家將細化社會資本投資土壤污染治理領域的鼓勵措施,包括財政、稅收、貸款優惠等內容。分析人士認為,從中長期考量,若“土十條”發布之后,帶動的投資預計遠超5.7萬億元。國家也會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范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并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