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4 10:39:41
7月11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在“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擬爭取利用六七年的時間,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使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
與大氣、水等其他環境要素的污染相比,中國的土壤污染在嚴重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的土壤污染究竟有多嚴重呢?為了掌握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從2005年起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歷時8年完成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為16.1%,耕地的點位超標率竟然達19.4%,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且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十分突出。
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多因素綜合與累積作用的結果。由于在人類生產或生活活動中將有害的物質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種成分的含量明顯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現存的或潛在的土壤環境質量惡化,遂形成了土壤污染。
雖然自然原因也能引起土壤污染,毋庸置疑,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國的土壤污染主要源自于人為因素,如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污水灌溉、固體廢棄物及大氣沉降物的介入等。
土壤污染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危害在于它會導致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農作物等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有害物質在植物體內累積,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以致危害人體健康。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地”沖突、“人糧”矛盾突出,加之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的產業布局,污染物排放總量一直居高不下,造成了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我國日趨嚴峻的土壤安全問題不僅威脅到生態安全,而且威脅了農產品安全、糧食安全,甚至是人口安全,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大氣污染防治不同的是,有時候,出現的重污染天氣還可以通過對排污企業實施強制性的關停措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土壤一經污染,想要恢復原狀卻極其困難。如果不進行人為的修復與整治,靠土壤本身的自然恢復,一般需要兩三百年的時間,甚至更久。從技術上講,目前土壤污染的修復有生物、物理和化學三類方法,無論那一種的修復方法其難度都極大。
況且,土壤污染的修復不僅是技術問題,還面臨資金困境。以我國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的試點為例,對一畝重金屬污染嚴重的耕地進行耕作層土壤置換,每畝成本達到5萬元至6萬元人民幣,若依賴地方財政投入肯定資金不足,而一畝地每年的收益只有區區幾百元,修復成本昂貴也影響了人們對耕地修復的積極性。
據悉,從中長期來看,即將出臺的“土十條”預計能帶動5.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如何保證這些資金能足額用在土地修復上,監督其使用,是一項難度不小于土壤修復的艱巨任務。
為了遏制土壤污染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除了滿足技術與資金的條件,還應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措施,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措施,其中最緊要的一點是,盡快出臺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其實,2006年,有關部門就啟動了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但10年之后該部法律仍未出臺。
學界認為,立法的缺失直接導致環境監管權的缺乏,這是多年來我國土壤污染持續惡化的制度原因。為了使土壤污染的預防、整治或修復有法可依,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現有規定,理順土壤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體制,協同各部門的利益之爭,盡快制定出臺綜合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議稿已經提交全國人大,正式出臺指日可待。而環保部正在抓緊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即“土十條”),也有望年內出臺。隨著土壤治污相關技術標準和行動計劃的陸續發布實施,我國土壤治理領域的巨大市場有望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