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幾乎每年都要遭遇水浸街,全國62%城市發生過內澇,40%的城市河道黑臭。昨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5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城市水體治理成為討論焦點,也是未來投資重要領域。
全國40%的城市河道黑臭
當前城市水體現狀令人堪憂。據了解,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世界上有90%的自然災害都屬于洪水、暴雨,其中有一半的自然災害都發生亞洲,而亞洲又是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首當其沖。
據國家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介紹,中國城市水體問題很多,首先是水生態受到破壞,水的自然循環規律被干擾,徑流發生變化,水生態系統被割裂,導致系統碎片,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水源得不到涵養,全國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喊渴"。
此外,城市水環境被污染,國內有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質較差或極差。同時,城市排水系統功能弱,導致大量降雨時水浸嚴重,中國62%城市發生過內澇。
海綿城市能讓7成降雨被利用
為解決城市水問題,今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與地下管廊建設已成大趨勢。
根據《指導意見》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據測算,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1.5億元,全國的總投資額將超過5萬億元。
章林偉介紹,城市治水的目標,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使得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緩解。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何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到底是怎么樣的?它的設計理念與傳統城市截然不同。章林偉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傳統城市綠地高于道路,道路下面鋪設雨水管道。而海綿體城市的綠地低于道路,地下無雨水管道,雨水積蓄利用,提升景觀效果。
"海綿體城市建設要構建'滲、滯、蓄、凈、用、排'技術體系。"章林偉說道,"滲"即自然入滲,涵養地下水;"滯"即水流錯峰,延緩峰現時間,降低峰值流量;"蓄"即為雨水資源的利用創造條件;"凈"即減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用"是充分利用水資源;"排"則是安全排放,確保安全。
每一項措施都有多種實現方式,例如,綠色屋頂、透水停車場、雨水花園等設施能涵養地下水。下沉式綠地廣場、雨水景觀等則有滯水功能。人工濕地、河岸生態濾地等,具有凈水作用。
城市治水應注意什么?
章林偉認為,城市治水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處理好水質和水量的關系,有質無量不夠用,有量無質不能用。具體治理上,源頭減排要化整為零,在"小"上下功夫;末端處理則要集零為整,在"大"上下功夫。
治水設施既要有功能性,也要有景觀價值,有景觀無功能是"花架子",有功能無景觀是"傻把式"。最重要的是生態與安全問題,既要留住雨水涵養生態,也要排水防澇保障安全。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