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治理的特性決定,行業不可能一窩蜂擠進大量企業。但3年內市場會逐漸完善。
●土壤修復最核心的問題是沒錢,未來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解決這個問題。而沒有穩定的支付體系,難以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
●企業應清楚地知道技術優勢所在,明確定位合作對象。大企業想成為資源整合者,要對行業、資源非常了解;中小企業則要有專業價值。
◆記者徐衛星
《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目前已正式對外征求意見。業界認為,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兩只靴子”均已落地。
“現在槍響了,不管企業是大是小,是新是老,都必須改變。”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表示,“土十條”等政策的陸續頒布消除了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但給企業留下的時間和試錯機會不多了,需要企業布局目標更加清晰,打法更加明確。
那么,一直困擾行業發展的資金、商業模式等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企業應該如何面對市場?在近日舉辦的第五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上,行業企業進行了討論。
行業理性發展有序增長
土壤修復市場目前處于前期導入階段,還沒有開始爆發,預計明年將加快增速
在環保產業中,土壤地下水修復方面的科研、技術、裝備、要素等已經成為重點發展領域。
據記者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實現業績近25億元,較去年保持增長態勢。此外,如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業績約3億元、北京宜為凱姆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業績0.5億元等。
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宋云表示,受“土十條”的影響,檢測市場公司和修復公司現在接到的競標數量來看,確實在成倍增加;檢測市場公司的業績也有50%的增加。
據統計,截至2016年9月,土壤修復行業從業單位近2000家,從業人數近1.2萬人,數目均有所增長。
同時,近兩年,中央共下達專項基金120億元左右,用于土壤調查、監管、治理修復等方面,并帶動了一大批社會資金。中央財政用于土壤修復防治的資金也從2014年的20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68.75億元。
“從資本來看,土壤修復至少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是還沒有開始爆發,處于前期的導入階段。估計今年只有90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明年的增速會很快,應該在100億~200億元之間。”國信證券環保首席分析師陳青青認為。
但是,不少業內人士仍然認為,“土十條”頒布后,與業界期望值差距頗大。北京宜為凱姆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來慶認為,“土十條”為行業指明了方向,但其更多的是以風險防控為核心,因此頒布以后沒有呈現業界所期待的行業盛宴現象,而是有序增長。
國禎環保副總經理孟平介紹說,土壤治理的特性決定,行業不可能一窩蜂擠進大量企業。但他認為,3年內市場會逐漸完善。
商業模式創新仍需行業探索
雖然PPP模式是一個方向,但土壤污染治理或生態修復方面開展難度較大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預投資研究部副主任逯元堂認為,目前土壤污染治理僅僅依靠政府資金,可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圍繞商業模式的探索可能是未來行業發展首先要考慮的方面。
“‘十三五’時期,環保產業可能進入加速淘汰的階段。企業能否做大做強一方面取決于資金實力,另一方面來自核心技術。如果企業無法做到這兩點,就需要進行模式創新。”逯元堂指出。
寶航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駿也認為,土壤修復最核心的問題是沒錢,未來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土壤修復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尤其是中央資金。沒有穩定的支付體系,難以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
馬駿表示,PPP商業模式是一個方向。PPP項目涉及10年~20年的管理,可以很好地用經營服務、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做。“而且未來很多環保公司是平臺性公司,可能打包進行污水、固廢和土壤治理,不會單獨將土壤治理分離出來。”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艷麗也表示,在與地方政府合作時,PPP模式已經不是基于一個項目,而是延伸到與政府大面積區域的環境合作。
“不過,總體來說,土壤修復在社會資本的引導方面,比其他領域要弱一點。”逯元堂認為,土壤修復一直沒有形成一些比較好的模式或者行業典型的PPP項目。
他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壤修復與PPP模式的要求還有不吻合的地方。PPP模式首先是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推行的模式,一些企業為主體的修復項目無法采用這種方式去做。其次,PPP要用長期合同關系,財政部對長期合同的界定周期是10年以上,很多土壤修復項目達不到周期的要求。”
不過,逯元堂表示,雖然在土壤污染治理或者生態修復方面開展PPP模式探索難度非常大,但只要在符合一定條件或者創新情況下還是可行的。比如,把山水林田湖土壤修復作為大的項目包,里面包含一部分單純土壤修復的內容,把它作為生命共同體來進行開發等。
“比如棕地開發模式,像國外一樣買帶病的土地開發然后變成有價值的房產。”高艷麗介紹,北京建工修復已在浙江寧波等地開展這樣的項目。
據了解,其他創新模式還包括土地整理、復墾模式相結合;資源化處理模式等。其中,資源化處理模式是把一些污泥治理的項目跟礦山生態修復能夠結合到一起,解決污泥出路的問題同時降低礦山修復的成本。這樣不僅污泥治理方面有收入,土壤種植方面也能獲得收益,大大降低了項目成本,同時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擁抱市場,企業應做哪些準備?
明確企業自身優勢和定位,留住人才,積極尋求企業間合作共贏
論壇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付莎透露,目前已形成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現已正式對外征求意見。
“‘土十條’的發布,加上《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即將出臺,會使市場的需求度有一些增長。但是整個市場的培育發展需要過程,不會因為法律頒布后立即釋放,所以建議行業企業,特別是新進入的企業,應更多地基于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更有價值。” 高艷麗認為。
高勝達也表示,目前來看,雖然行業前5的企業約占行業90%的份額,中小企業都在“掙扎”的狀態,但隨著市場慢慢打開,集中度也會逐漸下降,競爭會加劇。
“作為企業,要清楚地知道企業的技術優勢等價值所在,明確定位合作對象。這一點對企業精確把握產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高勝達表示,未來誰能夠在包括商業模式、技術、工程各方面實現創新打破這一格局誰就能獲得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大企業整合資源能力較強,需要成為資源整合者,要對行業、資源非常了解;中小企業則要有專業價值。
去年開始,土壤修復項目數量、體量都在大幅度增加。在市場向好的過程中,人才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瓶頸問題。
有從業者表示,公司應一方面通過強大自身,包括在人才引進、自身人員培養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還可以積極在國內外尋找具有很強的施工能力和特色技術的公司合作。
李來慶則表示,他們做的更多的是與各個大中型的修復公司合作。“可能我們在某些專業領域有自己的優勢,在與大型公司合作過程中,我們把優勢整合到項目中去,最終為客戶拿到項目提供幫助。”
“土十條”發布后,從從調查、監測、評估,到工程設計、施工等整個產業鏈條都蘊含著商機。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勇表示,修復行業在很多方面都有專業性需求,包括地下工程、土方工程、設備等,合作可以結合自身優勢互補。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