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據澎湃新聞獲悉,首創集團前董事長劉曉光于當晚19時左右去世。
而據資深傳媒人士郭宇寬的實名認證微博“史上最沒錢之投資家郭宇寬”早前在微博發布的消息顯示,2016年12月,劉曉光就轉到了協和醫院,略有好轉但還在昏迷之中。
出生于1955年2月的劉曉光,原為首創集團董事長,距離其62歲的生日還差一個月。他被業界稱為“地產行業的金融學家”。1997年到1999年的兩年時間里,劉曉光關停首創集團旗下的八家下屬企業,并將原來散亂的40多個產業整合為金融、地產、工業與高科技、貿易、基礎設施、旅游酒店六大行業。在首創集團發展的第二個五年里,首創證券、首創股份、首創置業相繼成立或上市。
而北京地產圈中另一位大佬任志強在劉曉光的面前也只能被稱之為“小弟”。
一個常被提起的段子是,在2004年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孫宏斌舌戰群儒,任志強擺開架勢欲“放炮”,劉曉光提醒說,“咱們不是說好不批評別人么!”隨后,任志強的話語變得和緩起來,甚至頗感委屈地辯解:“我又沒有點他們的名字。”
劉曉光一直有一種“環保情結”。他帶領首創集團以水務為起點,通過收購兼并、TOT和BOT等模式,布局水務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固廢處理以及環境整治等領域,構筑起“碧水、藍天、凈土”的大環保產業版圖。
劉曉光曾帶領首創集團與澳大利亞公司簽訂協議,以50億元收購新西蘭最大固廢處理公司Transpacific New Zealand公司100%股權。該項目是新西蘭固廢處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也是中國企業在環保領域的最大海外收購。同時也是首創集團第一次采取并購方式走出國門,參與的國際競爭項目。收購TPI NZ是首創集團對于新西蘭廢棄物處理全產業鏈的戰略投資,也是首創集團高起點、專業化、大規模“走出去”國際化戰略的重大舉措,將進一步鞏固集團在環保領域的龍頭地位和國際知名度,提升國內固廢處理行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而稍早前,2003年10月,劉曉光決心為阿拉善沙漠治沙做一些實事的時候,“任志強你得來”,“王石你得來”,“不來以后別的事情免談”,如此種種“威逼利誘”下,任志強、王石等一眾企業家被他召集加入到了這個事業中。這也奠定了劉曉光的“江湖”地位——地產領頭大哥。
劉曉光在其60歲的時候選擇退休。2015年5月21日,首創集團召開集團系統中層以上領導干部大會,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建春在會上宣布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調整首創集團主要領導的決定:劉曉光同志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
劉曉光當過兵,上過學,做過工人,當過官,也下過海。1978年恢復高考后,報考北京商學院(現為北京工商大學),獲商學士學位。1982年至1995年期間,劉曉光先后擔任過北京市計劃委員會處長、委員、總經濟師、副主任、北京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務。
30多歲就當上北京市副局級干部的劉曉光,當時被認為是政壇的一顆新星,甚至一度曾成為北京市副市長人選。
1995年,原隸屬于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計委和市政府辦公廳的17家國有企業組成了北京首都創業集團。這一年,劉曉光臨危受命,掌舵重建首創集團。這也成為了劉曉光人生中的一個拐點。
首創集團是北京市國資委所屬的大型國有集團公司。在房地產方面,首創集團主要有住宅開發、產業地產、商用物業、新城鎮建設四大產品線。
1995年,首創集團資產總額高達97億元,旗下有100多家企業,但其賬面上的資金才有大約一億元,凈利潤才2000多萬。有媒體報道稱,當時劉曉光接手首創時,最難的時候只有300多萬現金,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而首創之后的路該怎么走,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任何先例可借鑒。
首創集團在起步時幾乎涉足了所有的產業,產業混雜不利于企業管理,而單一的產業不僅風險太大,而且不利于搶占先機。盡管首創集團缺乏周轉資金,但好在其管理團隊主要是來自北京市計委、財政局、辦公廳的官員,這些“下海”的官員多是學金融和投資出身,對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運作非常熟悉。此外,首創集團旗下的公司還擁有大量的金融、投資和產業人才,他們了解政府,知道怎么樣利用資源。就是這些人,開始讓首創集團逐漸走向正軌。
1995年至2015年5月,劉曉光一直擔任首創的董事長。對外,劉曉光也從不避諱首創集團作為國企的先天資源優勢。他曾嘗試對這個大國企進行所有制改革,想要引美國黑石基金入股,但最終被證監會和國資委叫停。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