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寧表示,發達國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用了20到40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
“有一點可以告訴大家,我們一定會比發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更快。”陳吉寧說。
陳吉寧透露,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沿江11個省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建立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并推動環境承載力監測評價預警、河長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地。今年還要完成其余15省份的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還要對一些問題突出的地方不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和“回頭看”。
陳吉寧介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實施三年多了,這三年到底有沒有進展,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出現了多個大面積的重污染天氣,大家有一些困惑。
陳吉寧分析,一般來講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環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需要把這些起波動作用的氣象條件排除出去。國際上一般有一個通用的辦法,用三年滑動平均法進行評價,用更長一個時期,盡可能把氣象的波動因素給剔除掉。
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74個重點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
陳吉寧指出,這說明改善方向是對的。力度夠不夠,也可以跟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三年時間改善的程度做比較,即使從改善速度上看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國家還要快。
針對京津冀去年入冬以來比較突出的霧霾問題,陳吉寧指出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
其中,客觀原因就是去年秋天入冬以來,全球出現了普遍的氣候異?,F象,污染物擴散條件是多年來最不利的一次。這不僅影響到中國,也影響到了印度、伊朗、中東、韓國、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盡管有些國家已經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了,可是這次重污染霧霾天氣又卷土重來。
而中國北方地區去年冬天是一個大暖冬,冷空氣不活躍,強度弱,風度小,溫度明顯偏高,不利于污染物擴散,不僅增加了污染物的積累,而且推高了PM2.5濃度。
主觀原因就是,我們針對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是我們當前治理大氣污染的難點和弱點。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約研究員范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2017年要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
在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上,陳吉寧透露,環保部已會同發改委、水利部共同編制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也制定了《2016-2017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部署11個方面的工作措施,并加以推動落實。
目前,環保部已優先把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功能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目前江蘇等六個省市已經制定或者實施了生態保護紅線方案。
在解決長江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上,環保部去年組織開展了專項督查行動,推動126個地級以上城市,完成全部31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共發現六大類399個問題。對這些問題實行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
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沿江11省市I到III類的水質斷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下降2.9個百分點。
盡管取得了上述成績,陳吉寧坦陳,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仍有四個主要問題。
具體而言,一是流域的系統性保護不足,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缺乏整體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數大,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和43%,飲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務非常艱巨。三是沿江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守住環境安全的底線挑戰很大。四是部分地區城鎮開發建設嚴重擠占江河湖庫生態空間,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
陳吉寧介紹,在優化長江產業布局上,將結合生態紅線劃定,推動“三線一單”工作方式,一個是生態保護紅線、一個是環境質量底線、一個是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具體來說,要明確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同時要嚴格限制新建的小水電和引水式水電項目,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內嚴禁新建重化工園區,中上游沿岸地區嚴控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嚴防高污染企業向上游轉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爾德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