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水務、環衛云、大氣監測,作為融入“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在迎來巨大的商機。不久的將來,也必然形成一些相關的產業鏈,也必將導致軟件與硬件的融合,平臺與平臺的融合。環保產業如何充分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力量騰飛?
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7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就“下一個爆點:環保行業融入智慧城市建設” 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主持人:
王 毅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
對話嘉賓:
張國華 發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規劃院院長
杜 航 盈峰環境執行副總裁
馬勒思 啟迪桑德董事會秘書
劉懷平 科行環保董事長兼總經理
陳榮強 先河環保總裁
繆冬塬 博慧科技董事長
周保玉 百度云計算事業部總監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主持人:王毅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
關于環保產業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我想到第一個詞就是最近這兩年談的最多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實際上這個詞也不是一個新詞,上世紀80年代就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最近提到比較多的是里夫金的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這一輪新的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多點并發,跨界融合,不是在一個點上,而是多點并發。
但是,實際上我們對于未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的特點并不清楚,到底在哪兒能夠發揮出來,并不清楚。但非常清楚的是,未來的科技革命肯定有兩點:第一是綠色,第二是智能。如何把這兩點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將成為重要挑戰。環保產業會因為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斷延伸,智慧城市也會因為環保產業的發展而得到進一步增值。
■張國華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規劃院院長
智慧城市是什么?簡單說就是斯蒂格利茨對人類21世紀發展的兩個判斷,決定人類21世紀發展的兩個關鍵性力量就是:美國的高科技和中國的城鎮化。顧名思義,高科技和城鎮化的結合就是智慧城市。這跟環保產業有什么關系呢?
過去的城鎮化是土地的城鎮化,不是人的城鎮化。過去的發展模式是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低成本的環境、低成本的工業,“三低成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回頭看我國城鎮化,是靠高價的居住用地,高價的商用用地,對沖掉低價的工業用品,完成了土地財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了城鎮化的過程。那樣產業是低端的,城市人口面臨的是高房價,自然解決不了城鎮化,只能解決土地的城鎮化。相應的對于未來發展,土地、勞動力、環境這三方面的成本必須要升上去,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訴求。所以最近這一年經濟總量個位數增長,而環保產業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夠的,今后還會進一步加速。
智慧城市,實際上解決什么問題呢?就是通過“互聯網+”等新科技手段,將能源、基礎設施、各方面生產要素,進行更高效的推進。下一步無論是國家城鎮化的推進,還是智慧城市的推進,對環保產業的需求和訴求只會越來越高。
環保產業和智慧城市結合,我認為剛剛開始。傳統產業結構正在實現轉型升級,環保產業有大量可進入的空間。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原來以交換商品為主導,未來我們要轉換成以交流思想為主導,需要的空間和基礎設施都是綠色的環境友好型的,環保產業在這方面發展空間巨大。
■杜航 盈峰環境執行副總裁
1992年的時候新加坡的“智慧島”就提出這個概念。到2009年左右,全國各地陸續已經在推動整個智慧城市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可查數據超過400個地方,包括縣級市或者地級市等,很大的量級。
盈峰環境跟美的集團是屬于同一控股公司的兩個兄弟公司。個人認為主要從三個方面推動發展。
第一,資本護航。美的集團的研究院有一萬多人都是博士,遍布全球各地。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本維護這個體系,根本談不上什么智慧,或者是智能,這是根本。環保行業還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還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只有把未來的事情提前想了,花錢做了,才能夠有一定的收獲。
第二,產業協調。盈峰環境從一開始就朝著美的前30年發展過來的平臺型模式去做。目前我們把整個產業里面的水、氣、固廢、土壤整合起來,就存在著產業協調的問題。如果不能協調發展,全是硬件在一起,根本無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必須硬件軟件結合發展。所以,集團目前為止是在打造“未來”,而不是當前,未來一定是領先的。
第三,技術領先。創新這個維度分成內外兩塊。對內是內生式發展,就是內部培養。研究院體系分布在幾個核心地方,從軟硬件方面著手深入研究,引進人才。不只是環保行業從業者,集團從GE,甚至從硅谷引進一些人才。對外是外延式并購,從2015年并購宇星開始到今天,集團不斷在并購整合,實現管理、文化的統一協調。從我個人的運作經驗來看,其實真正的并購并不是并資產,也不是占有其市場,真正的并購是把人才和技術吸收過來。最終來說,人才和技術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馬勒思 啟迪桑德董事會秘書
我們有一個統計,所有環保類的上市公司利潤總和,沒有北京銀行一家的利潤高。第二個數據,資本市場的很多機構投資環保公司,投來投去發現,環保公司在環保工程建設領域,PK不過大央企的工程公司。發現環保公司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于工程,感覺環保公司越來越像工程公司。
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環保公司的未來,價值定位何在?現階段項目規模越來越大,一個項目兩三百億,那競爭的都是投融資能力。整個環保行業的公司家底,毫無疑問都PK不過央企。在投融資能力方面,環保企業是有所欠缺的,能力又相對有限。我們的本質,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什么地方?仍然要回歸到環境服務概念上。只能從環境服務業務方面去盈利,這才是根本。
環保企業的運營能力如何?前端投融資,工程建設,環保企業不是不可以做,但是一定要明白,核心競爭力方還是要打造運營能力。
環保產業最先開放市場化的是污水領域,只有污水廠,管網并沒有納入進去。從互聯網角度來講,環保企業服務的是B,并沒有延伸到C,之后把管網加上,也仍然是對政府的,這個系統是割裂的,只有污水處理環節。后來逐漸開放固廢處理領域,固廢也是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只是一個單體廠,并沒有把垃圾收運等等納入進來。即使把垃圾收運納入進來,主要對象還是政府或者是企業,并沒有針對客戶的C端。所以,這又構成了另外一個割裂的系統。
所有產生的污水和固廢,最終還是從用戶的C端來的。很多環保企業因為局限在特定領域內,在產業鏈上沒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和服務C端。當前,環保市場越來越講究時效,整個系統需要開動起來對接到C端。
以固廢領域為例,原來只是管生活垃圾的處理,現在對接上去可以做垃圾的清掃和運輸,就可以延伸到C端,指導居民怎樣把垃圾分揀出來,這樣環保企業就有服務社會大眾的機會和能力,就可以做自己的“云平臺”。這個系統一旦運轉起來,也是服務于C端,服務于政府,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樣就有機會與智慧城市和其他系統實現對接。
■劉懷平 科行環保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中國做環保,怎樣成為蘇伊士、威立雅,就是要參與中國的城市建設,參與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一方面,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環保產業。過去城市建設是粗放的,如今中國城市建設處在一個新的變革期,需要智慧和環保,這就給智慧環保產業帶來巨大機遇。另一方面,中國的環保產業也需要參與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過去的環保產業主要做的是點,不管是工業治理、末端治理,還是清潔生產和參與的市政工程,基本上都是點,并沒有整體地融入城市建設系統中。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城市治理的進一步發展,綠色發展和綠色治理理念,將成為一個大趨勢。
環保產業如何融入智慧城市建設?
第一要呼吁政府頂層設計。因為環保產業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過程當中,以為政府服務為主,而且這是兩個不同的系統。過去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環保產業發展又是一個系統,兩個系統怎么打通,首先要呼吁政府解決頂層設計,綠色理念,生態環保,節能低碳,這些如果在政策層面沒有統籌,可能很難。
第二,環保企業要敢于變革自己。過去企業可能更強調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園區,某一個行業做治理,參與環保工作。現在要轉變,以參與城市的智慧,新型建設為主,在觀念上、制度上、運營機制上敢于變革。
第三,善于創新。現在要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首先要有技術支撐,一個沒有技術支撐的產業不可能走很長,更不可能成為支柱產業。這么多年搞技術,搞產業,從國內看到國外,沒有技術做支撐是成為不了產業的。
第四,善于融合發展。現在環保人要跟城市建設融合,剛才專家談的是數據、信息、物聯網,這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環保人要去融合城市建設,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我們要學會融合,學會跨界。
環保人只有學會做這四點,才能真正的接軌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在順應趨勢的過程中,環保產業無論從數據、信息還是物聯上,都要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系統中來,把智慧產業做大,構筑“互聯網+”,將來叫‘環保+’,做什么事情都首先想想綠色,想想環保,這就是環保產業的大爆點。
■陳榮強 先河環保總裁
先河環保是做環境監測,根據個人觀察,以及和同業人士交流來看,環保已經開始進入智慧城市的建設。幾年前,監測行業更多流行的是一種數字環保概念。就是從設備的生產商開始,原來提供的是設備,逐步轉型到環境監測數據的提供者。
那么,從目前發展階段來講,我認為智慧環境的發展更迫切。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隨著生態環境概念的提出,尤其是總書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色青山”這個指導思想的貫徹落實,從黨中央、國務院,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工作壓力越來越迫切了,而老百姓的呼聲越來越高了。目前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已經對智慧環保、智慧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第二,原來監測行業只是銷售設備。現在很多客戶詢問,為什么PM2.5和臭氧濃度這么高?有沒有生產設備能夠解決?監測設施的數據你們挖掘了沒有?所以公司大概從2014、2015年開始做這方面的準備,從產品、技術,做了產業鏈的延伸。在15個城市已經提供一些生態環境,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數據挖掘分析,實際上就是智慧環境的概念。公司會告訴客戶,當地霾污染的產生源頭,應該怎么辦,治理完成后效果怎么樣。通過一系列的布點數據,會有所反映。要達到監測數據的好轉,老百姓感覺變好,主要是看前端,看源頭。源頭數據不僅僅是幾個煙囪上的數據,更多是無組織排放的,工地的、道路的、尾氣的。所以,公司實際上已經開始介入前端。
第三個主導的原因,互聯網、物聯網的春風吹到環保行業。先河環保去年跟百度簽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還有華為,內容包括智慧環境方面的軟推動力。智慧環境有很多理念,智慧旅游、智慧交通。但是,估計要做智慧環境,地委書記、市長第一個關注的板塊就是智慧環保,有多少技術內核,能給政府解決哪些環保方面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物聯網,這股春風吹到了環保行業,也吹到了環境監測領域,讓“環保+”,或者智慧環境呈現出一個蓬勃溢出的階段和需求。
因為三個主要因素的存在,我認為環境監測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當中,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已經是時不待我。
■繆冬塬 博慧科技董事長
博慧科技是博天環境旗下專門做監測檢測的公司,做環境數據服務的。環境作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是整個智慧城市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智慧環保實際上是各級政府首先關注的問題。作為傳統的環保行業來說,一定會要順應歷史的發展,也就是說,必然需要把傳統的基礎設施插上“智慧”的翅膀。
之所以叫“智慧”,而不叫“數據”,就是傳統的更多的是監測數據,組成的數據平臺,來顯示環境質量、管理效率等情況。智慧的概念,更多的應該是對這些數據的加工和提升,這才是真正的叫做智慧。在這個提升之下,為傳統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機遇。
首先,就是傳感器。因為這些“智慧”的加入,必然依賴各種傳感器。包括在線監測設備、一些新的探測技術,使得環保設施能夠真正連入到互聯網當中,具備進行智慧運算的基礎。
第二,運維行業。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智慧環保,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傳統運維實現從建造、設計,到運維技術的提升。這些是傳統的環保行業從業者最有經驗的。但是要通過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把數據分析融入進去,使它真正成為一個智慧化的運維系統。這個部分是“軟件+經驗”的部分。對傳統的環保從業者來說,需要跟軟件行業,或者信息技術行業融合。
第三,服務。在智慧化的過程當中,其實面臨的不光是硬件的提升,還有原有存量設施的數據化問題。現在做的比較多的,就是管網的智慧化運維,雖然很多地方有智慧平臺,但實際上管網的信息是非常缺失的。光有智慧化的運維平臺還不夠,必須有原有設施的數據化,這就誕生了檢測。其實管網的檢測數據量非常大。我們現在做的幾個街區的原有環保管網管道的檢測,可能就有幾千萬,甚至于更高的價格。促使環境服務行業融入到其中。
最后,環保概念得以提升。以前更多的都是在做治理環境,城市環境也是從污染角度去治理,包括水、土、氣領域。但是,正是因為有了智慧化的運維平臺,就會把真正的安全問題,還有HSE的業務部分,也統一在一起,使環保產業的概念得以延伸。比如目前城市管廊里運維的不光有水,還有燃氣,更多地會涉及安全問題,這個問題必須通過信息化和智慧運維來解決。所以,下一步智慧環境會成為智慧環保的一個發展的方向,而且也將會是在價值上、品質上和市場上得以快速提升的部分。
■周保玉 百度云計算事業部總監
我本人在百度差不多做了十年互聯網的技術研發,首先,談一下對“智慧”的理解。百度本質上是一個數據驅動的公司,輕資產、重人才,進化速度非常快。今天從技術角度看產業的變化跟互聯網的結合,跟各個行業的發展,我個人覺得,一方面互聯網本身的技術還是“一騎絕塵”在往前走,走到人工智能的階段。環保領域,我發現更多是講環保企業在用數據,而不是數據來驅動產業,就是大部分決策是人做出的。
百度做電子化、信息化、輔助流程,都是數據幫人做事情,替我們做很多的決策,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規律,能夠跟其他行業結合,在更大的生態領域做出很多事情,這可能是智慧真正的含義。今天環保行業做的事情,可能完成了一些電子化,完成了一些設備的智能化,但是跟“智慧”這個詞,我覺得可能還是有一些差距。
其實業界有足夠的高瞻遠矚,對很多的方案的設計,包括將來應該是什么樣的,甚至實現路徑,都已經想好了。但會面臨很多現實的挑戰,導致整個實現過程和路徑是階段性往前走的,并不是想好了就一定能落得了地。最主要的問題其實還是人才缺乏。很多事情真正執行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很難做得到,很難達得到預定設定的水平。眼下解決的方式,就是大家更多的共享資源,更多抱著開放、合作的態度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共同合作探討、摸索環保路徑。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