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一位上海少年坐了兩天三夜的輪船來到武漢大學。多年之后,他從珞珈山回到黃浦江,從專業的研究人員變成了專注的企業家。
他就是張春霖。作為巴安水務的掌門人,張春霖和大多數環保上市公司老總一樣,一直專注于環保一件事。
過去幾十年中,他幾乎見證并參與了環保行業發展的整個歷史變遷;而最近兩年,他的大部分時間又都留在了海外。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兩年說的英語遠超過去的總和。”
頻繁“出海”的背后是巴安水務的全球化戰略。“巴安水務正在從一家工程企業轉變成一家制造企業。”在張春霖看來,通過海外公司的技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水處理工藝,公司正迎來真正的轉變。
創業一定是個人沖動
張春霖既喜歡戶外運動又喜歡昆曲,他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可以有兩個小時在湖面劃船,或是讀一些喜歡的書,與朋友聊聊天。
在他讀的所有書中,彼得﹒蒂爾的《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對他的影響很大,書中的一些概念同他的生活工作相當契合。“對我來說,當年從待遇優厚的體制內出來創業,這就是0到1的突破。”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他主動放下鐵飯碗,從當時國內最大的電力設計院辭職,開始下海創業,成為“92派”企業家中的一員。
張春霖認為,創業一定是個人的沖動,就像詩人寫詩一樣,一定有種想表達的沖動,誰也擋不住。所以企業家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才有動力走下去,并且這條路一定是別人沒有走過的。
下海之初,張春霖公司的業務相對單一,只是單純向火電廠銷售進口水處理設備和相關零部件。后來,具有市場敏銳度的張春霖抓住時機,進入水處理市場,并干得風生水起。
當然,創業之路從來就不是一條坦途。
2011年,因為市場不好,張春霖面臨重大資金回轉問題,而那一年也是他謀求公司上市的關鍵時期。張春霖一方面要忙于收回賬款,另一方面還要提振公司員工的斗志。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張春霖還是率領團隊扛住了壓力,最終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對此,張春霖特別感慨,“創業的人要克服各種苦難,員工可以不用考慮這么多,但企業家不一樣,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問題都是始料未及的,你只能慢慢摸索著、試探著解決,這也要求你有更能吃苦的精神”。
海外并購是二次創業
2016年以來,巴安水務國際化步伐出現明顯加速,幾乎以半年一家的速度進行海外公司收購,這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其實,按照張春霖的設想,把設備、投資等推向海外,這是巴安水務的第二次創業,也是從0到1的突破。他的目標是三年以后公司海外業務占比升到50%。
他在不同場合都提到,全球化的道路意味著全球化分工,包括獲得新的技術和研發,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研發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比較大,通過海外并購將全球資源與中國動力相嫁接,可以實現更大的發展。
過去兩年,張春霖在海外業務上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前所未有。公司員工發現,“因為張總在國外呆的時間比較多,有次回國去星巴克一時竟想不起中文名怎么說。”
頻繁“出海”也帶來一些質疑,其中就包括并購的這些海外企業是否盈利的問題。
張春霖有自己的并購標準,即并購標的企業不能超過公司市值的10%。“通常低于你市值的10%,傷害是比較小的。但這些并購活動一旦產生價值將遠不止10%,甚至可能超過100%。”
張春霖告訴上證報記者,巴安在海外并購的出發點就是尋找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這類公司的特點是“規模小,但技術獨特”。一次成功的并購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時間進行整合。巴安最早的并購到現在也就兩年多,但整合的效果已在顯現。
不過,張春霖也坦言,海外并購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是否能管理好標的公司,公司文化能否順利對接、融合等。這其中,主要的挑戰是文化沖突,此外在價值觀、生活習慣、法律制度方面也都存在差異。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巴安目前已著手展開全球整合業務。
環保技術迎來變革新時代
今年5月,巴安水務和中煤集團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合作,決定將德國ItN納米平板陶瓷膜應用于煤制甲醇化工廢水處理工程中的MBR膜單元,處理規模9000m3/d。
因為ItN陶瓷膜具有通量大、抗污染性強、能耗低、壽命長、占地面積省、系統全自動控制,安裝操作簡便等優勢,特別適用于煤化工廢水等高難處理工業廢水處理領域。
張春霖認為,在自來水行業,在污水處理廠的MBR(膜生物反應器)領域,膜的新時代已經開始。盡管陶瓷膜初始投資會高一些,但綜合投資非常便宜,這會成為水處理行業的一個趨勢和方向,和公司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也一致。
海水淡化業務也是巴安推進的重點方向之一。此前,公司收購LW并控制瑞士水務(AS)21.6%股權。瑞士水務的技術來自世界一流水平的以色列IDE Technologies公司,其擁有的海水淡化膜技術、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以及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均為世界第一。
“我們在法國有專門的海水淡化市場推廣人員。在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面對氣候變化以及缺水的問題,海水淡化是不可缺少的選項,現在已經到了大規模應用的時期。”張春霖表示。
他的目標是,用自己公司的制造工人,以及手上掌握的工業4.0技術,生產市場所需要的產品。同時,用這些技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水處理工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