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召開。此次見面會邀請環境企業家與業內專家共議“重啟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
“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是環境商會自2013年起,每年在“兩會”之前準時舉辦一個品牌活動,今年已是第七屆。環境界知名企業家和媒體朋友們充分互動,就行業焦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出席此次見面會的嘉賓有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環境商會執行會長、蘇伊士新創建執行副總裁孫明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報名參會的主流和專業媒體超過50家!
見面會由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主持。
趙笠鈞會長作《重啟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主題發言。
趙笠鈞首先回顧了環保產業市場化的發展歷程。從2000年之后市政公用事業開展市場化改革,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的運營,以BOT、TOT模式為主導改進了投資運營體制。到十八大以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大力推廣,加速了PPP模式在產業中的應用。
談到環境產業的發展情況,趙笠鈞指出,去年以來環境產業增速放緩,尤其社會資本對于環境行業風險偏好明顯降低,企業融資環境緊縮過快,融資成本急升,并在融資領域遭遇了股債雙殺。
趙笠鈞認為,行業發展遇挫源于多重因素的綜合疊加。
宏觀方面,貨幣政策趨向穩健,金融去杠桿,影子銀行監管加強,資管新規實行,環保企業過去通過舉債迅速擴大規模的資金拉動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產業政策方面,財政部加強了PPP項目的規范化運行,對于不規范或不適合的項目進行清理,企業再融資難度加大;企業發展方面,近幾年以PPP模式運作項目的企業,資本負債率過高,在今年進入還債高峰期面臨較大壓力。加之部分企業盲目冒進,急于擴大市場份額,風險防控意識不足。
總體來說,相比其他行業,環境行業的市場化歷程較短,經歷的風浪也相對較少。如果對比其他行業在更長周期中所經歷的波動,就會更理性地看待行業目前的問題。在資本紅利驅動消退和供給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市場環境必將經過修復重構,才能重新邁入良性發展軌道。
趙笠鈞建議:
♦ 第一,要解決環境行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建議鼓勵商業銀行以應收賬款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開展綠色信貸。適度擴大環境行業貸款抵押品范圍,允許劃撥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地面和地下管網、設備設施抵押融資。
♦ 第二,加強環境領域PPP模式規范化健康發展。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領域加強防范和控制項目風險,提高項目質量和可經營性,在建設端采用規范的PPP模式,帶動公共環境服務的價格和質量持續改善。
♦ 第三,設立紓困基金。鼓勵地方政府設立扶持民營企業的紓困基金和政策性擔保基金,緩解當前階段性融資困境,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保障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轉。
♦ 第四,加強企業互幫互助。行業洗牌和產業分化格局加速,具有特定核心產品服務的優勢企業應加強戰略協同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加強綜合競爭力,攜手共進拓展市場,分攤風險實現長足發展。民營企業可以通過股權融資方式引入國資企業,結合多方技術、工程、資本、設備等優勢實現互補。
♦ 第五,督促地方政府盡快解決環境服務費用的拖欠問題。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費用的支付監督和追繳力度,降低地方政府債務對于環保企業財務成本負擔的不利影響。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孫明華宣讀《環境商會關于激發市場活力,提振產業信心的倡議書》
為了凝聚廣大環境企業意愿,引導全行業“戰寒冬、求生存、謀發展”,激發市場活力,提振產業信心,形成產業合力,環境商會向業界同仁倡議:
● 一、苦練內功 穩步發展
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當仁不讓的主力軍,目前環境企業首當其沖的是生存和發展,要苦練內功,奮力擔當,找準市場定位,恪盡行業操守,回歸環境服務的本質,走出利劍高懸的時段,著力解決好企業自身平穩高質量發展問題。具有特定核心產品服務的優勢企業應加強戰略協同合作,突破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的瓶頸,實現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 二、堅定信念 凝心聚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節能環保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環境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環境產業發展的法律政策以解決企業切實問題。作為環保人,我們要堅定信念,逐夢前行,環境產業大有可為。越是在局面困難的時候,越要保持定力。要尊重市場對企業的選擇,更要發揚堅韌不拔的企業家精神,迎接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 三、堅守初心 砥礪前行
未來的環境產業發展,從末端污染治理到全面環境改善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作為環境產業的一員,我們要把握新一輪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與時俱進,作出進一步的價值延伸,服務于產業升級的需求。堅守初心,堅持對于技術和模式的創新,始終將環境的不斷改善放在首位,砥礪前行。
環境商會也將以更開放、共享的胸懷,引導市場、服務行業,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交流分享,打造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的新局面。
記者提問精選
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
去年底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減稅加大信貸投資等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位企業家對政策規劃和落地有什么建議?如何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
經濟日報記者提問:
昨天生態環境部發布會上,未來兩年要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90%以上的黑臭水體。從企業的角度,對這政策怎么看待,未來機遇怎么樣?企業對此會有什么舉措?
第一財經記者提問:
作為一個環境記者,其實眼下確實最關心"受了傷"的環境企業,它們傷勢如何?請問咱們商會為此做了哪些工作?有沒有提一些應急性的建議?
中國環境報記者提問:
關于融資難的問題,對民企來說,融資貸款成本降低是不是對企業解決實際難度更大一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
當前的經濟跟行業的形勢下,企業的定義跟戰略相應會有什么變化?往年環保強監管雖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代價也大,今年提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環境政策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華夏時報記者提問:
《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水務服務費支付的議案》中,提到拖欠水費會影響污水處理設施的長期達標運營,從企業角度怎么看這個問題?
中國建設報記者提問:
垃圾焚燒行業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
對于支持民企發展的多項政策,從企業角度感受到的,哪些落地比較有效果,哪些落地還有待加強?
提 案
見面會還公布了由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的四份提案和議案初稿。其中,經全國工商聯組織專家初審和主席辦公會審議后,確定環境商會報送的《關于保障環保PPP項目穩定開展的提案》初稿,將以全國工商聯團體提案形式提交全國政協會議 。
《關于保障環保PPP項目穩定開展的提案》中指出,當前,環保行業PPP市場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在金融降杠桿穩杠桿的政策環境下,許多環保PPP 中標“大戶”陷入財務困境。
二是環保產業PPP市場規模縮小增速下滑。
三是在監管趨嚴背景下,許多財政承受能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叫停PPP項目。
為了引導我國環境領域PPP模式的健康發展推行,實現環保行業的穩健增長,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地方政府信用體系建設。建議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黑名單,并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掛鉤,減少地方政府違約毀約風險,以督促履行公共服務責任。對于違約毀約而侵犯合作方的合法權益行為,在地方主管領導干部績效考評中應統籌考慮。完善PPP合同終止和回購補償機制,建立政府PPP違約擔保基金,由于法律政策變動而終止項目或不支付合法收益,社會資本可以通過有效的投訴、賠償和救濟渠道維護應得權益。
2、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環保項目建設。保障已簽約和開工的PPP 項目的正常運作,滿足合理融資需求。落實多部委關于鼓勵運用PPP模式盤活存量資產的相關政策,拓展與PPP項目周期性匹配的直接融資方式,加快PPP資產證券化和PPP項目專項債的實施。
3、適度提升地方政府環境服務供給能力。按照國務院《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01號)要求,應著力補齊我國生態環保領域短板,保持有效投資力度。財政部應指導地方政府精準執行控制地方債務的政策導向,避免“一刀切”叫停PPP項目的簡單化做法,防止人為導致違約風險。污水垃圾處理屬于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地方政府負有環境主體責任和義務,應保障合理再投資和優質環保項目的建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