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對于環境產業而言,注定是風雨兼程的一年。宏觀政策、環境治理行政化和產業非理性擴張等多重因素的綜合疊加,導致環境產業發展嚴重遇挫。
進入新的周期,有了更高的環境要求,企圖靠過去粗放式的運營就能輕易獲利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各行各業,幾乎都在進入“局部繁榮”的狀態。環境企業兩極分化愈發凸顯,很明顯,這種兩級分化會持續,并且愈演愈烈。
未來,環境產業如何重歸商業理性?環境企業如何演繹持續發展?整個行業將會如何被重新定義?
開幕式
主旨演講
對話一:國企進場與行業新力量
近幾年,曾被業內戲稱為“野蠻人”的國資開始試探性入局,大型生態環境PPP項目的中標,不乏實力雄厚的國資身影,包括三峽集團、中國建筑、航天科工集團、浙能集團、四川發展等。其中,大步伐跨界的葛洲壩,去年環保行業營收266.8億元,占其總營收的1/4。環境產業的特點就是重資產、長周期、政府定價,項目的投資量普遍比較大,這些都決定了環境企業對融資的要求比較高。而新進入的央企或國企,除了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政府資源外,在市政類項目、工程領域也有著天然的優勢。新力量的進入,將加劇整個行業競爭和整合,加速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對話二:民企進化與產業新生態
新力量的進入,正在改變環境產業原有的競爭格局,對于環境領域幾萬家企業而言,隨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變得愈發多元,調整戰略、適應變化已迫在眉睫。當前,雖然環境產業被寄予厚望,可對民營企業來說,想活下去并不容易。進入新的周期,有了更高的環境要求,企圖靠過去粗放式的運營就能輕易獲利的時代已然過去。在經歷以資本為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之后,多數環境企業已經開始修煉內功、進化轉型以求破局。未來,民營環境企業的持續增長,將更加依托技術優勢、精細化管理以及資本加持。可以預見,環境行業的“廝殺”將愈演愈烈。產業發展正在建立新秩序、新生態。
對話三:眾企合力與污染防治攻堅戰
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到“建設美麗中國”,我國環境治理需求已經發生根本轉變,以效果為導向的新時代,不僅只注重短期的投資建設,更重視長期的有效運營,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助推生態文明建設,是產業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而在新歷史條件下,產業也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對于身處其中的環境企業而言,無論所有制類型、規模大小,苦練內功,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保持自身的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坦誠對話與合作才是應變良策。
金融機構助力環保事業
近年來,中國建設銀行貫徹“綠色銀行”理念,逐步構建與節能環保產業相配套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將通過投放固定資產貸款、流動資金貸款、PPP項目融資、貿易融資、并購貸款、投資銀行等方式,助力中國環保事業穩步發展。
歷屆精彩
時 間 :11月30-12月1日
地 點 :廣東 肇慶
聯系人:陳璐璐、李云龍
電 話 :010-84640865-612
13910843965、13910710524
媒體合作:劉世偉
電 話 :010-84640865-604
1峰會時間及地點
2如何報到
3交通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