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64ku0"></samp>
  • <samp id="64ku0"><tbody id="64ku0"></tbody></samp>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內容詳細

    戰略前沿|生態環境科技2.0時代:堅持四個面向、協同三個系統、實現五個創新

    2021-09-30 09:45:22  來源:《環境科學研究》2021年9月第9期 作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李海生 李鳴曉 鄒天森

     

    生態環境科技是研究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綠色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包括探索全球范圍內環境演化規律、分析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生態環境科技是一門既重視系統理論研究、又重視應用效果的綜合型科學與技術,具有交叉性、綜合性特點. 交叉性是指其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法律、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綜合性是指生態環境科技的研究對象綜合,包含從地下到空中環境介質的全要素,涉及從地球生態環境系統認知到污染防治技術應用的全鏈條,覆蓋從法規標準政策制定到環境監管執法的全方位。生態環境科技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科學技術推動了全球工業革命,快速提高了人類社會生產力,但也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2021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與自然和平相處》報告顯示,地球正面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破壞和環境污染三大危機。生態災難、環境污染已成為新的時代難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四化“并聯式”復合壓縮發展,用4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極為復雜,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態勢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未得到根本緩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環境科技持續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變背景下,回顧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的發展歷程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分析當前生態環境科技面臨的挑戰與需求,提出我國生態環境科技2.0時代的發展對策與展望,對以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引領帶動全社會各領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歷程

     

    從全球“八大公害事件”(19301968年)到《寂靜的春天》(1962年)出版,喚醒了全人類的環境意識,環境科學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一門新的學科。1972年,我國政府派代表團參加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正式起步。我國的生態環境科技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運而生,大體可分為開拓期、發展期、新時期3個主要階段(見圖1)。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3個主要階段

     

    1.1  開拓期(19721990年):初步建成環境總量容量的科技體系

     

    1972年,官廳水庫發生嚴重污染問題和死魚事件,國務院組成官廳水源保護領導小組,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這是我國首次進行大規模環境科學研究和綜合治理工作,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起航。在“六五”“七五”期間,國家相繼啟動了“京津唐地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問題”研究,以及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容量、環境背景值、西南地區酸雨等攻關項目。這段時期,我國探索形成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排污許可證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八項環境管理制度。相關科研成果為國家酸雨控制、大氣光化學污染控制、污染物總量控制等政策制訂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1.2 發展期(1991-2011年):創新了流域區域污染治理的理論和技術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污染治理理念逐步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區域綜合治理轉變?!鞍宋濉敝痢笆濉逼陂g,國家啟動了湖泊富營養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環境安全、典型地區土壤與大氣環境質量變化等重大基礎研究。2006年,《國家科學與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發布,首次將“環境”列入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笆晃濉敝痢笆濉逼陂g,組織實施了“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開展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區域環境質量演變和污染控制等多個領域研究,獲得了一大批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成果。這段時期,我國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科研成果為完善國家環境治理技術體系、環境標準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控制能力.

     

    1.3 新時期(2012年至今):打造精準治污、系統治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藍地綠水清是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笆濉逼陂g,在持續推進水專項等科技重大專項的同時,又系統實施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生物安全等10多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這段時期,我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統保護戰略逐步形成,“十三五”規劃將PM2.59項環境指標納入約束性控制,環境保護的思路由過去強調總量控制,轉變為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相關科研成果為實施我國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和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重大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隨著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的實施,我國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得到了全面深化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僅“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財政科技投入約197億元,國家科技計劃在水、大氣、土壤、固廢、生態等領域布局了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專項,突破了一批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生態環境科技從認識到實踐有了根本性的變革。

     

    根據科技部組織的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結果,“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整體差距明顯縮短,由過去的10~15年縮短為5~10年。我國的部分行業科技實力從起跑、跟跑發展到了并跑,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有效支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戰略,也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成功范例。

     

    2.1  水環境科技成果支撐了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

     

    水是國之命脈,治水就是治國,科技支撐是決定性力量。例如,在滇池藍藻水華治理初期,主要靠人工打撈藍藻,不斷上演“人藻大戰”。通過對藍藻水華的暴發機理系統解析,治理策略從原來的水上人工撈藻,逐步轉向水陸統籌的系統防治,在滇池藍藻水華治理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水專項經過3個五年實施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一批“控源減排、減負修復、綜合調控”關鍵技術,研發了一批關鍵設備和成套裝備,形成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見圖2),產出了“重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與應用”等八大標志性成果,有效支撐了太湖、滇池、淮河、遼河等流域,以及京津冀區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質量改善,全面帶動了我國治污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水專項三大技術體系及綜合示范應用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揮科技利器作用,生態環境部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一期研究取得積極進展,系統把脈問診識別長江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風險“病因”;支撐“三磷”整治,實現流域磷負荷削減1/3以上;開展技術幫扶,對58個駐點城市“送科技,解難題”,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數據資源—智慧知識—責任任務—考核評估—方法質控—聯防聯控“六個方面”有序協同,推動了長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提升,助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2.2  大氣污染治理研究成果支撐了重點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顯著提升

     

    藍天白云是民生呼喚。黨中央國務院設立了一批重點專項項目、總理基金項目等,在大氣污染健康效應、重點源污染治理技術、區域聯防聯控、空氣質量管理、預警預報技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為國家、重點地區和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論和技術基礎,不僅對大幅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推動了火電等傳統“三高”行業(即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業)的快速綠色轉型。

     

    “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共發布6批指南,部署148個項目,總經費超過24億元。主要在大氣二次污染監測預警預報、霧霾和臭氧復合污染成因機制、固定源和移動源深度凈化及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大氣污染健康影響評估關鍵技術、我國新形勢下空氣質量管理轉型技術、區域污染防治和重點產業園區全過程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為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第七屆世界軍運會、歷次上海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2017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簡稱“大氣攻關項目”)。通過3年的聯合攻關,建立了大氣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技術,全面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區域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構建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與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下降33%,重污染天數減少60%,如圖3所示,2017年攻關項目實施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濃度降幅顯著提升,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氣攻關項目治理成效

     

    大氣攻關項目的組織經驗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評價:“中國環境空氣治理值得他國學習”。韓國政府借鑒我國大氣攻關中心組織運行模式的成功經驗,于201912月成立國家顆粒物信息中心,負責評估顆粒物政策實施效果,解析顆粒物污染成因,搭建顆粒物相關信息共享平臺,大大促進了韓國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

     

    2.3  土壤污染調查、風險管控及修復技術體系逐步完善

     

    我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我國土壤環境科技起步晚,但近年來集中攻堅,形成了一批土壤環境風險評價、重金屬污染修復、持久性有機物控制等關鍵技術。

     

    2017年,國家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融合信息化大數據技術,獲取近1 400萬條數據,建成了我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數據庫與信息管理平臺;構建了污染詳查網格單元,并開展“點—地塊—流域—區域—全國”的多尺度土壤污染分層調查技術評估體系(見圖4),支撐了土壤污染風險管理和凈土保衛戰。

     

    多尺度土壤污染分層調查評估技術體系

     

    2.4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我國固體廢物存量、增量均居世界首位,污染形勢復雜,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之痛。近年來,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我國在固廢資源化研究方面,構建了固廢循環利用和污染控制理論體系,突破了一批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

     

    科技進步推動了固廢的資源化循環利用。2019年,我國196個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8億噸,綜合利用量達到8.5億噸,將垃圾變為城市礦產,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技術逐步推廣。我國餐廚垃圾占比很大,這些直接或間接來自土壤的有機廢物,最好的處置方式是使其回歸土壤。目前我國研發了餐廚垃圾生物處理技術,可以快速將餐廚等有機物變成腐殖酸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2.5  生態保護修復和監管技術取得新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差異性顯著,生態保護工作同樣有區域性特點。通過科學研究,建立了不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方法,揭示了全國不同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格局、質量、服務功能和演變規律;研發了不同類型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和模式,并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助力了全國生態狀況的整體改善。

     

    生態監管方面,研發“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監管系統”立體化監管技術,對長江經濟帶、秦嶺區域共12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與管理狀況進行評估,支撐了長江大保護的政策實施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建設。研究建立的審核評估方法和標準規范,支撐了一批生態文明示范區、“兩山”示范基地建設。

     

    2.6  環境標準基準夯實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基礎

     

    環境標準是衡量排污狀況和環境質量狀況的主要尺度,我國現行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總數已超過2 170項。我國環境標準的研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標準制定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環境標準不僅是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依據,而且發揮倒逼作用,促進了重點行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例如,2012年原環境保護部發布的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針對大氣污染突出問題,增加了PM2.5的控制要求,規范了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了相關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升級。在一些特殊時期,環境標準的快速制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生態環境部快速響應,第一時間印發新冠疫情醫療廢物、廢水的應急處置、監測等一系列指南規范,為控制疫情可能帶來的次生污染筑牢了防線。

     

    基準是標準制定的科學依據?;鶞恃芯亢臅r長、工作量大,是一項復雜系統研究。我國生態環境基準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標準制定主要參考國外基準標準。研究制定符合我國生態環境特征的生態環境基準,是構建國家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的重要基石。生態環境部2017年發布了《國家環境基準管理辦法(試行)》,2020年發布了首批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初步形成頂層設計、技術規范、基準值有序銜接的生態環境基準管理鏈條,“十四五”我國將全面推動國家生態環境基準體系建設。

     

    2.7  環保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20162019年,我國環保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5.9%,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從2004年的0.3%升至2019年的3.1%.環保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較快,我國環保技術裝備專利數量位列全球第一,據科技部評估顯示,約10%的環保裝備實現國際領跑。燃煤電廠、工業爐窯、機動車、船舶等污染源全過程控制技術取得突破,實現了多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污水處理新技術和新工藝取得進展,并在新一輪城市生活污水廠提標改造中得到應用。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現代化膜產業基地,打破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痣娦袠I從1950年到2020年大幅增加,鋼鐵行業年產量從1950年的61萬噸到2020年突破10億噸,行業規模增大的同時,污染治理技術不斷提升,其中超低排放、脫硫脫硝技術世界領先。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挑戰與需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因此,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GDP仍將高速增長. 如何在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下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科學命題. 深刻理解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內涵,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和方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要求,提出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的新要求、新任務和新挑戰。

     

    3.1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孕育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下的偉大創造,是一場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更是一場思想觀念的徹底革命,蘊含的思想博大精深。關于未來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筆者研究認為可分為3個階段:近期仍然以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為主,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中期進入低碳發展階段,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顯著降低發展對環境的壓力;長期以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目標為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是一場世界級的科技競爭,同時也是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競爭,是一場全方位的世紀性文明競爭??萍寂d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機遇。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大旗下,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強化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科學研究,既要創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最小的經濟代價實現最大的治理效果,也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效率和水平。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對環境問題的超前預判。在生態環境領域,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3.2  把握全球生態環境科技發展脈搏

     

    當今世界,綠色經濟、綠色新政已經成為各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和發展潮流,以信息技術、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世界發展格局. 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趨勢是:研究思路由單要素、單介質、單目標治理,向多要素、跨介質、多目標協同防治轉變,更加注重大氣、水、土壤全要素精細化環境綜合治理;研究目標更加關注人群健康和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綠色替代技術成為國際研究熱點;研究尺度向更大、更廣、更深入延展,更加注重解決全球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關聯性;研究手段上,多學科交叉融合特征明顯,環境治理向智能化和精準化發展,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生物等技術的應用。

     

    3.3  “雙碳”時代給生態環境科技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時代下生態環境科技面臨三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能源的綠色革命。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將被淘汰,光伏、風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中的占比將大幅提高,在化石能源時代的環境科技將不再有用武之地。例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徹底改變當下機動車污染治理技術。隨著氫能等清潔能源汽車技術逐漸成熟,機動車排放造成的污染問題將徹底解決。

     

    二是產業的綠色革命。“雙碳”時代是傳統產業的危機,同時也是機遇,傳統產業必須以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為主要目標,進行生態化和綠色化的改造提升. 當前,我國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僅相當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68%50%48%,產業結構升級空間巨大。碳中和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同時,“雙碳”時代將激活很多新技術領域,資源變成廢物的生產模式將成為歷史,廢物變為資源的經濟理念將成為主流,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六大行業(石油加工、化工、黑色金屬冶煉、非金屬產品生產、電力熱力供應、交通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的88%,達到84億噸. 這些行業如果能夠實現清潔生產,達到國際上發達國家水平,則可大幅消減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治理理念的綠色革命。當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大幅度提高資源能源效率、節能降耗、減污降碳、低碳增長、綠色發展的科技革命。作為“世界工廠”,我國更需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科技上發力,在科技創新和思想觀念上徹底轉變. 污染治理將更加注重源頭控制與全過程治理、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更加關注新污染物(如微塑料、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控制。環保策略將由超低排放改造向開發新能源、采用非化石能源過渡,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轉向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

     

    此外,“雙碳”時代帶來諸多新問題,例如,新能源汽車電池的處置、廢棄光伏板的回收利用、核廢料/核廢水的處理、新型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控制、綠色金融體系如何推動綠色科技全面發展、綠色“一帶一路”如何引領全新生態環保產業輸出等,面對新的挑戰,生態環境科技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的對策與展望

     

    4.1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2.0時代展望

     

    如果把過去以解決污染問題為核心的環境治理,稱作生態環境科技1.0時代,那么進入新發展階段,以環境科技進步引領帶動全社會各領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可稱為生態環境科技2.0時代。

     

    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根本上還是高碳的能源結構和高耗能、高碳的產業結構的問題。筆者認為,生態環境科技2.0時代的核心理念、目標、策略需要發生重大轉變(見表1)。在治理理念上,從原來的末端治理污染,轉變為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從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從源頭消除污染。例如,綠色化肥、農藥的研制和使用,將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水溶性漆和綠色涂料的使用將解決VOCO3的問題。在監管方式上,從原來的被動監管,轉變為采用物聯網、大數據、5G等高新技術實現主動管理。在治理模式上,從原來的政府主導為主的污染治理,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更加強調市場激勵機制的運用。在此背景下,將催生一大批新興技術領域,開啟綠色技術革命,如智慧監管、生物技術、物質循環再生利用、生物多樣性、自然修復等技術瓶頸被突破,產業結構優化,綠色產業占比顯著增加。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將成為引領我國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不同時期生態環境科技的治理理念及模式

     

    4.2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對策

     

    “十四五”期間,應按照生態環境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部署和要求,在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更加突出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減污、降碳、強生態”,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科技的支撐作用。圍繞“堅持四個面向、協同三個系統、實現五大創新”,打造我國生態環境科技2.0時代,推動形成科學治污新格局(見圖5)。

     

    生態環境科技2.0的科學治污格局

     

    4.2.1  堅持“四個面向”

     

    新時代,應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作為方向指引,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以豐富的科研成果,支撐和引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長效發展,助力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實生態環境科研基礎。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積極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構建創新平臺體系,開展原創性、系統性科學研究,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引領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發展。加大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的穩定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加入。開展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二是面向經濟主戰場,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從源頭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成果供給質量,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化駐點跟蹤研究模式,深入開展百城千縣萬名科技人員的科技幫扶行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構建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環境科技金融體系、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推動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三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集智攻關。緊密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聚焦國家生態環保的科技支撐需求,繼續完善“1+X”協同攻關模式,完善和推廣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機制,推動重大區域、流域污染協同治理。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環??萍嫉娜嗣裥浴薄=⒁詥栴}為導向的科研體制,以人民為中心,實實在在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環境問題,研發有用、能用、管用的環境健康創新成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讓生態環境科技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大者”。

     

    4.2.2  協同三個系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其中自然、生產、生活三個系統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在這一復合系統中,自然系統對生產和生活系統具有支撐和制約作用,而生活和生產系統又反作用于自然系統。在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要協同好自然、生產、生活三個系統,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發展之路。

     

    一是自然系統。要順應自然規律,研究清楚污染物在自然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科學利用自然自身的修復能力,從根源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守住自然系統生態安全邊界。

     

    二是生產系統。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生態化、能源綠色化,促進生產系統的綠色循環,形成經濟增長的綠色新動能。

     

    三是生活系統。要開展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研究創新,強化生態保護與資源節約意識,建立激勵機制,推動綠色生活轉型,培育生活系統的綠色模式。

     

    4.2.3  實現五個創新

     

    要實現“五個創新”,打造多元創新、全面發展的新一代2.0版的生態環境科技。一是實現綠色發展模式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 要在發展中減少污染產生,用最小的經濟代價治理更多的污染. 要通過創新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驅動力. 要探索綠色發展模式,走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是實現環境治理理念創新?!耙宰匀换謴蜑橹鳌钡睦砟钪饾u成為共識,主張基于自然的生物修復,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同時,環境治理涉及經濟社會運行的各個方面,其本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管理過程,要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加大社會動員,強化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推動形成多元共治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理念的創新,必將給生態環境科技發展帶來深刻的變革。

     

    三是實現環境科研方法創新。綜合運用系統工程、協同學等理論方法,堅持系統治理與協同治理。目前各要素領域內的協同控制研究已經開始,例如,大氣領域PM2.5O3的協同控制,但距離真正認識整個生態環境巨系統還有很大差距,要用系統的、多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觀點去研究、認識生態系統,進一步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協同治理。

     

    四是實現多技術融合創新。要與現代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如利用同位素技術來識別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利用環境DNA技術實現污染源的精準溯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智能監管能力,解決流域監管人手不足的問題。

     

    五是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創新需要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雙輪驅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制度措施,需認真落地見效。應構建和壯大立體化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力量,應加大生態環境公益性科研的穩定投入. 要培育一支穩定的、立體化的生態環境科研隊伍,努力形成生態環境科技“全國一盤棋”的良好格局。

     

    原標題:持續創新,打造我國生態環境科技2.0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精品乱码一卡2卡三卡4卡网|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日韩生活片|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亚洲av综合日韩|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琪琪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片|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