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02:21:10
“在政策激勵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開始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低碳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數以億計的資金被吸引到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2008年8月,國際氣候組織發布一份題為《中國的清潔革命》的報告,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做出了這樣的評述。
“在低碳經濟社會的構建上,中國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報告主要負責人、國際氣候組織大中華區負責人吳昌華女士告訴記者。事實上,從產業結構調整到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中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低碳發展之路———
2006年3月,北京、上海等地小排量汽車交通限行的地方法規被全面廢除;
2007年7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底首份《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不再提以煤炭為主,而是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五”以來,中央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決心和力度更是有目共睹……
“這樣的事情,將來可能會越來越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莊貴陽博士告訴記者,在全球氣候日益變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不僅已成為全球發展一個新趨勢,而且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家與地區的戰略行動。莊貴陽是國內第一本低碳經濟專著《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的作者,也是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研究領域頗為活躍的學者之一。對于發展低碳經濟,他的觀點十分明確:“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低碳經濟不僅是一項經濟愿景,更是一項社會工程!”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北京大學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世秋指出,及早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
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博士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緩解我國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和保護資源環境,有助于規避可能出現的“氣候壁壘”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有助于確保我國在未來社會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有助于實現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