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二、低碳經濟概念的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泰國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三、低碳經濟世界中的中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偩值攘课摵习l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兩天時間里先后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和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2008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錦濤主席并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他建議應盡快發展低碳經濟,并著手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四、國內部分專家學者對低碳經濟的觀點
張坤民:采用低碳經濟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我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牛文元: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李旸: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我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筑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并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葉文虎:中國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由來已久,即所謂“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企業經營,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
陳佳貴:保護氣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應當,而在于誰和如何采取行動。實現低碳經濟要求人類行為方式上的轉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經濟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一種是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潘家華: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唱高調”,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強調低排放發展。
胡鞍鋼: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張世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莊貴陽:低碳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范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低碳經濟區的建立與否及如何建立,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策水平。
張世鋼: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利益悠關方應當建立創新型伙伴關系,并發揮積極的作用。
林輝:低碳經濟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通道。
五、國內部分“低碳經濟”相關文本
《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國新辦
《中國應對氣候國家方案》國家發改委等
《低碳經濟和中國能源與環境政策研討會會議記錄》國合會
《發展碳匯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楊邦杰
《低碳經濟:城市發展道路選擇》李旸
《低碳經濟論》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主編
《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張坤民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何建坤
《中國資源環境問題與社會經濟問題的作用機理》薛惠鋒
《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夏堃堡
《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與中國的努力》徐華清
《生態文明:人類文明觀的轉型》錢俊生
《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需求分析與創新示范》溫宗國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