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能認同對方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立場,兩國在這一領域的談判自2001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之后便告中斷。
這份報告的作者戴維德·桑德羅,曾是克林頓政府環境質量委員會的副主任,他表示:“氣候變化激起了政治上的不一致,而清潔能源提供了經濟機會。”
受布魯克林學會推薦,美國亞洲協會(美國一家研究組織)為中美兩國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發布了路線圖,呼吁兩國政府開展深入合作,以促成全球各國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份報告為中美兩國溫室氣體減排謀劃了一些大膽的、籠統的計劃。例如,建議為火電企業增加碳捕獲與儲存的投資,建設更有能效的輸電線路以及更廣泛應用風能、太陽能。
報告指出,中國將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集中在提高能效以及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上。
中國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低于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中美之間的合作,還應考慮到兩國不同的發展階段、能力和責任,而最終的成敗取決于各自帶動市場參與融資的能力。
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的奧維勒·謝爾對美國新政府寄予厚望,認為奧巴馬對能源環境的重視程度遠超前任,而另一方面,中國領導層在這方面的認識不斷加深,兩國很有可能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他還表示,中美兩國合作可以考慮分享相關信息和數據,兩國企業間共同研發、共享知識產權,并共同為一些新能源初創企業提供融資和擔保。
中美兩國還可以繼續強化兩國地方之間的合作,促進技術交流及氣候相關工業的專業化。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與中國重慶市正在合作發展的電動、混合動力車輛產業。報告透露,目前,這類合作受困于信息障礙和資金缺乏。
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則對中國推廣電動車輛情有獨鐘。
首先,中國政府具有規定一段時期后讓全國全部使用電動汽車的執行力;
其次,這一領域的技術已相當成熟,中國企業并不面臨很多障礙;
再有,電動車輛在環保節能方面的優勢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其推廣并不需要公眾犧牲過多眼前利益,很容易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
這份報告發表于新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華之前。此外,兩家研究機構還希望通過這份報告繼續深化中美兩國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理解。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