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依賴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這三種化石能源的比重仍占87%左右。我國能源消費尤其處于“高碳”狀態,化石能源約占92%,其中煤炭約占68.7%,電力生產78%依靠燃煤發電。我國目前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僅占8%,其中7.3%是水力,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比重很低。
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過度,除了提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節約能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同時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普及。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曾提出“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黨的十七大也提出了“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決策。
中國的溫室氣體總排量居世界第二,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前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因此, “節能減排”和大力發展新能源對我們顯得猶為關鍵,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除了財政傾斜以外,資本市場的作用不可忽視。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企業必將被市場所拋棄,而涉足“節能減排”、新能源類的上市公司,其股票被追捧將是今后的趨勢。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