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鄉”著稱的太湖流域,自古以來因水而興。然而記者近日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在太湖流域采訪時卻了解到,在這樣一個本不該為水發愁的地區,人們如今卻不得不受到“缺水”的困擾。
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房玲娣表示,當前太湖流域局部地區水質型缺水問題突出,造成流域內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不堪重負,已經成為流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實施以來,流域水利綜合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太湖水質總體上有所好轉,但由于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各種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居高不下,太湖地區水污染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太湖富營養化面積達到77%,流域河流水質評價為Ⅰ至Ⅲ類的僅占9.4%,超標河長占到了90.6%。
據了解,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7億立方米,流域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而流域年用水量在2000年就達到316億立方米。流域水資源量遠遠不能滿足本地的用水需求,主要靠從長江、錢塘江引水及重復利用才填補了這一巨大缺口。
水質型缺水對區域飲用水供應和經濟發展構成了壓力。太湖流域的常州市原本可以從本地河網中取水,但由于當地水污染嚴重,不得不花費巨大成本從20多公里外的長江引水。而無錫等地也重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改善水源地水質。由于水質型缺水,蘇錫常一些地區曾經對地下水大量開采,造成不少地方大面積地面沉降,沉降區面積已超過5000平方公里。
水質型缺水問題的產生實際上就是污染造成的。有關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專家說,引江濟太調水試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域內的燃眉之急,但水質型缺水問題的解決,根本途徑仍在于水污染防治。
專家表示,太湖流域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抓緊企業污染治理,嚴格實現達標排放,在此基礎上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同時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努力實現“十五”計劃目標,使流域水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此外還應該在全社會提倡節水,大力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的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太湖流域人與水的和諧。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