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一五”是我國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的關鍵時期,在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新的歷史階段,為貫徹落實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我國的“十一五”生態保護規劃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為使各地全面了解“十一五”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的新構想、新思路、新舉措和重點工作,本報從今天起陸續推出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系列報道,旨在使各地把握精神,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2006年10月,國家環??偩钟“l了《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未來5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宏偉藍圖,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科學發展軌道、開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對“規劃”進行了詳細解讀。
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生態系統失衡,生態赤字擴大;物種瀕危和滅絕的速度加快,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林草和生物品種單一化問題突出;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監管手段薄弱,能力建設滯后
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十五”期間我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部分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不能忽視的是,當前我國環境形勢還相當嚴峻,生態環境惡化的總體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荒漠面積263.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5%,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多數河流開發利用超過國際警界線,生態用水被擠占,導致江河斷流、湖泊萎縮、濕地干涸,水源涵養和調節能力下降。
二是生物多樣性減少與喪失。有關調查表明,我國目前瀕?;蚪咏鼮l危的高等植物達4000~5000種,占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同時,外來有害物種大舉入侵,每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是土壤污染威脅農產品安全,畜禽養殖業污染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污染,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十分突出。
四是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不健全,不能滿足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
生態保護目標考核有據
今后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生態保護目標的考核將不僅僅只是“定性”,還顯示到硬梆梆的數字上。評價因子選取了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5項指標
根據《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得到基本遏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多樣性銳減趨勢和物種遺傳資源的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初步掌握生物物種資源狀況,基本摸清全國土壤環境污染狀況,重點區域農村面源污染、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省、市、縣、鄉鎮和村相應級別的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保護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強,公眾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提高,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
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生態保護工作主要圍繞三大領域展開,即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主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保護區,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護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的目的。法制建設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為“規劃”的支撐,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規劃》、《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和《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都將盡快按程序報批。
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是造成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通過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強化生態保護監督管理,防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重大破壞,把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
農村環境保護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之一。“規劃”提出要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以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村容村貌建設等為重點內容,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環境。
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每年我國都將出臺《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環??偩纸衲觐C發并于5月1日起試行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這是國家環??偩譃閷h級以上區域的生態環境現狀及動態趨勢進行年度綜合評價而專門制定的標準。對各指標分別賦予不同權重,最后計算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并確定從優到差5個不同級別的生態環境狀況。
“有了這樣的標準,各省衡量生態環境狀況就有了一把較為精確的尺子,可以科學地看待生態環境到底是惡化還是改善了。”這位負責人說。
七項措施保障目標實現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研究制訂生態補償政策;強化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監管;大力開展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加強生態保護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實現“十一五”生態保護目標,環保部門將主要采取7項具體措施:
“規劃”提出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制定《自然保護區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態保護法》和《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建立生態保護標準體系,如礦山生態恢復標準、生態脆弱區評估標準、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評估標準、生態旅游標準等,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生態保護和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環保部門將積極配合財政、發改委等部門,開展生態補償機制調研,研究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人群對受損人群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確定若干優先領域和重點地區,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加強對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建立和完善部門協調機制,加強部門合作,加大對資源開發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情況的監督檢查,重點查處危害群眾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問題,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案件及時曝光,加大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力度。
在生態示范創建過程中,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資源短缺、利用效率不高、污染嚴重和生態退化等諸多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應作為考核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政績的內容之一。“十一五”期間,環保部門將加大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的力度,定期對全國和各地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并公布評價結果,推動地方政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要加強生態保護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加強對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建設支持,優先安排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關鍵技術科研課題,為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撐。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努力營造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水平。積極履行生態保護的國際公約,樹立大國形象,維護全球環境與發展權益。
來源:中國環境報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