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被啃了
樹被砍了
被踐踏的大地
裸著受傷的胸懷
風的手
將沙漠這條繃帶
纏了過來……
這是一首名為《地球的痛》的小詩。長期以來,我們不顧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忽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過度開墾濕地、草地生態系統,無休止索取生態系統產品,導致生態系統破壞與退化,綠洲和家園也消失在沙漠中……人類無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無視不同類型與不同地區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先開展生態功能區劃而盲目開發,最終人們只能面臨沙進人退的嚴峻現實,其中的損失不但無法估計,恢復成本更是個天文數字。
相對于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污染、大氣污染等,或許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功能區劃”這些概念比較陌生,但其實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強調,開展生態功能區劃是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自然資源有序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提供了一把科學的“量尺”。給資源開發戴上“緊箍咒”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我們不僅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還應重視自然發展規律。而過去,我們往往習慣于從發展地方經濟單方面看問題,卻沒有考慮或者說不知如何計算當地的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自此,生態功能區劃應運而生,目的在于結合各地敏感性、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強度和潛力等因素,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4類主體功能區,分區提出社會經濟發展方向。
所謂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全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我國生態系統空間分布特征,明確每個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布規律,確定對保障我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生態功能區與生態高度敏感區,為我國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區域開發與產業布局提供一個地理空間上的框架,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表示,通過分析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確具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重要作用的生態服務功能區,將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另外,根據各生態功能區內的資源和環境特點,對工農業的生產布局進行合理規劃,既使區域內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不至于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持續地發揮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持功能。更值得關注的一點在于,生態功能區劃甚至可以預測未來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的演變規律。根據各生態功能區內當前人類活動的規律以及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和恢復技術的發展,預測各區域內未來生態環境的演變趨勢??梢?,生態功能區劃是生態保護決策科學化、管理定量化、資源開發合理化、運作過程信息化的重大基礎性工作。
為環境承載力打分
“生態敏感性評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都是生態功能區劃的重要內容。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影響,我國形成了東部季風濕潤區、西部干旱區以及青藏高寒區的基本氣候格局,奠定了我國生態系統發育與演變的自然基礎,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歐陽志云說,“一個地區怎么發展,發展什么,開發力度有多大,都應該參照這個生態‘分數’。”這里所指的“分數”就是對環境承載力的評價。
生態敏感性評價內容包括土壤侵蝕、沙漠化、鹽漬化、石漠和凍融侵蝕敏感性5方面。生態服務功能包括生態調節功能、產品提供功能與人居保障功能。生態調節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維持生態平衡、保障全國或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產品提供功能主要指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糧食、木材、淡水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經濟建設、城市發展等功能。
例如,像在長三角那樣環境容量有限、自然資源供給不足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應該優化開發,堅持環境優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率先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做到增產減污;而如海南這樣環境仍有一定容量、資源較為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則可實行重點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對三江源或自然保護區那樣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或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則要堅決禁止開發,嚴格保護。
生態功能區劃初見端倪
2001年,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完成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以甘肅省為試點開展了生態功能區劃。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正式發布了《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規定了生態功能區劃的一般原則、程序、任務和要求,在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的基礎上,按3個等級劃分全國生態功能區。這被看作是我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的初步成果。
國家環??偩稚鷳B司有關負責人說,圍繞生態功能區劃工作,國家環保總局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兩項措施:一是牽頭組織相關部委共同編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提出我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的空間布局及其建設重點;二是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沙土保持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了東江源、洞庭湖、秦嶺山地等18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
目前,我國已有甘肅、陜西、安徽、北京、廣東、西藏、吉林等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政府批準了各自的生態功能區劃,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省開展了地方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技術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據國家環??偩稚鷳B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國家及地方生態功能區劃,確定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和主導生態功能,對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分期分批開展保護和建設,爭取在2010年能初步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屆時我國將在重要水源涵養區、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水土保護區及重要物種資源集中分布區優先建立2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和一批地方生態保護保護區,到2020年,我國的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將達到50個。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