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目前已順利實現淮河、巢湖流域每個市縣均建成一座以上污水處理廠的既定目標,兩流域污水處理率超過七成。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省累計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63座,設計處理能力313.5萬噸/日;在建25座,設計處理能力102萬噸/日。全年新建污水處理廠33座(產生減排效益的28座),是過去歷年建成總數的1.4倍。淮河、巢湖流域實現了省政府確定的到2008年年底前縣縣建成管網配套的污水處理廠的目標。
加強部門協調,建立聯動機制
安徽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3位副省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解決辦法。省環保局會同省發改委、經委、建設廳制定了年度減排計劃,由省政府批轉各市政府執行。省發改委積極爭取國債,已為36個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爭取到近7億元。
推動制度創新,規范減排管理
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制約性和強制性措施,督促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政府認真加以落實。省建設廳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通知》,明確今后3年分年度污水處理廠建設任務,2010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縣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省環保局制定了《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辦法》,把落實總量指標作為新建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性條件,從源頭上從嚴控制污染物增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制定了《環境保護“掛牌督辦”和“限批”管理辦法》,將未完成減排任務的計劃項目掛牌督辦或實行限批;出臺了《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及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環境監察管理辦法》,將減排項目作為環境監察重點,省環保局每季徹查一次,各市每月督察一次。
為加強淮河城市污水的處理能力,安徽省財政2007年、2008年安排了兩億元專項資金,對重要治污地區的縣級城市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實行以獎代補,推動污水處理產業化,對進度慢的市縣實行聯合駐點督察,即時通報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等多項措施,全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為保證建成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安徽省政府還出臺污水處理費的征收使用辦法,全面征收了污水處理費,加強重點企業在線監測,嚴格控制廢水排放。對企業偷排和超標排污行為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
加大財政投入,實施以獎代補
省政府按照每萬噸處理能力補助300萬元的標準,分兩次對淮河流域24個縣級污水處理項目予以獎勵補助,共補貼1.62億元。2008年,省財政又對43個污水處理廠下達了管網建設補助資金;比照淮河流域政策,向長江、巢湖、新安江流域的30個縣級污水處理廠下達了1.8億元補助資金。省政府決定,從2009年起將省級環保專項資金由每年的2000萬元提高到8000萬元,用于污染減排和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同時,各級環保部門加強對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運行的監管。阜陽、六安等市派人進廠駐點,督促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蚌埠市淮上區和淮北市濉溪縣由于沒有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被省環保局實行了區域限批。
提高運行負荷,加強運行管理
把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提高情況和穩定運行情況,作為環保專項行動和日常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2008年15個需提高運行負荷的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計劃要求。全省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已達77.2%,高于全國75%的平均水平。
根據安徽省政府要求,2009年,安徽省還將全面啟動長江、新安江流域縣級污水處理廠建設,目前長江、新安江流域污水處理廠建設已加快進度,目前建成9座,力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00萬噸。到2010年,實現全省所有市、縣都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