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44.5分,環保行為得分為37.0分,環保滿意度得分為45.1分。和上年相比,三項指標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環保意識提高幅度最大,增加2.4個百分點;環保行為和環保滿意度則分別增長了0.4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會后北京民眾對環保的滿意度迅速上升。但就總體而言,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目前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環保參與度也還不高,環保滿意度并不十分理想。環境保護真正成為全體公眾的自覺行為,依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
這項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組織編制的中國公眾環保指數,被譽為中國公眾環保意識與行為的“晴雨表”,也是國內首個環保年度指數。該指數每年年初發布一次,此次是第四次正式發布。
“中國公眾環保指數”是推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在發布儀式上,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章少民介紹說,“環保指數(2008)”報告的關鍵詞是“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報告顯示,高達92.1%的公眾對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環保工作表示了解和擁護,這說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已經開始深入公眾和環保工作。但是,環境污染和各種環境事件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個人生活產生的威脅依然存在,有些還十分嚴重,環境問題已經上升到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和層面。2008年,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面臨的挑戰卻未絲毫減輕,特別是層出不窮的各類環境事件,使環保工作經受了嚴峻的考驗。這其中既有年初在南方地區出現的四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也有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
章少民說,在環境污染已經越來越成為公眾健康的威脅時,保護環境首先就是保護生存權。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生態安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沒有享受的基礎。公眾參與是推動環境保護的重要動力,如何更好地凝聚這股動力,使其成為政府環境治理的重要補充,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編制“中國公眾環保指數”是推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對于進一步推進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具有積極意義,今后,我會將積極探索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有效方式,促進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和積極貫徹。
公眾環境危機意識增強 但環保素質仍是“洼地”
調查顯示,76.4%的公眾認為我國當前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比上年上升了幾乎10個百分點,說明公眾對環保形勢的普遍擔憂仍未解除,危機意識增強,但公眾個人的環保素質依然是環?;顒又械囊黄?#8220;洼地”,并成為制約我國環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礙。
環境問題關注度持續升高,表明了公眾對環保形勢的普遍擔憂仍未解除。調查表明,有76.4%的公眾認為我國當前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比上年上升了幾乎10個百分點。而且,公眾對各類環境空間的滿意度“全線”下降,其中,對個人空間環境的滿意度由2007年的58.19分下降到52.86分,對地區空間環境的滿意度由55.04分下降到49.54分,而對大空間環境的滿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由上年的59.00分大幅下降到45.61分,減少超過了13分。空間環境滿意度是公眾對我國整體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該評價分數的普遍下降說明環境保護的力度和工作成效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速度和不斷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讓人擔憂的是,公眾個人的環保素質依然是環?;顒又械囊黄?#8220;洼地”,并成為制約我國環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礙。調查發現,仍有高達72.2%的公眾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58%的公眾不知道“12369”這個全國統一的環境熱線;能夠正確回答“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機構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眾僅為11.2%;而了解“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是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公眾還不到10%。
從公眾的環保行為來看,公眾環保行為得分只是略高于上年,這說明公眾主動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依然不高。調查表明,只有18%的公眾表示會去“主動了解環保知識”,比上年下降了9個百分點;只有24%“會引導別人進行綠色消費或選用綠色交通工具”,基本和上年持平;在“限塑令”正式頒布后,各超市開始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但仍有26%的公眾表示會“經常購買超市塑料袋”;而且,只有26%的公眾表示“經常采取環保節能行為”,這比上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調查還發現,有47%的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向有關部門舉報環保違法行為,而“經常”舉報者則只占到了6%。這說明公眾向有關部門舉報環保違法行為的參與度還不高,對社會性的環保參與不太積極,這種現象需要引起重視。
企業環保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政策執行“墻內開花墻外香”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個人三方的力量共同努力。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總體而言公眾對三方表現的滿意度均有所上升,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公眾對企業的表現更是“刮目相看”,滿意度得分高達72.47分,比上年的46.93分大幅提高了25.54分,說明了企業在環保管理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由傳統觀念上的被動管理轉為主動管理。
調查表明,公眾對政府環保行為的滿意度為56.74分,比上年提高了1.18分,這反映了公眾對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給予了認同;不過,公眾對政府的環保行為仍有更多的期待,有28.3%的公眾認為政府的環保信息應該更公開,超過30%的公眾認為應該進一步提高對環保事件的處置能力和效率,還有33.2%的公眾認為政府應該提高處理公眾反應環境問題的效率。
公眾對企業的表現更是“刮目相看”,滿意度得分高達72.47分,比上年的46.93分大幅提高了25.54分。這說明經過自身的約束和在政府各項政策法規的引導下,企業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但是,公眾對企業承擔環保的社會責任仍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特別是在出現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時候,企業的“軟肋”就暴露無遺。當三鹿“毒牛奶”事件爆發后,有45.4%的公眾將原因歸咎于“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有32.3%的公眾認為當地的環境污染是由于“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
但是,公眾也認為,當前,在環保問題上,國內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遠遠落后于國外企業和合資企業,對照外企將環保視作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國內很多企業則顯得很冷淡。對于執行環保政策最好的是哪類企業,總共有高達75.1%的公眾把票投給了“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而國有企業的得票和上年相比大幅下降了32個百分點,反映了環保政策的執行出現“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近期,從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完達山藥品污染事件,知名國企相繼出現重大環境問題使公眾對國企的產品質量產生質疑。企業承擔環保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品牌投資、信譽投資以及社會形象投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把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利益最大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使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國內企業應積極轉變觀念,學習外企優秀的環保理念和經驗,主動地承擔起環保社會責任。
環境污染威脅著公眾的衣食住行
本次調查結果也發現,“垃圾處理”、“噪音污染”、“寵物管理”以及水和空氣污染成為公眾最擔心的環境問題。
在家庭環境中,公眾最不滿意的主要問題為“垃圾處理”(占20%),比上年上升了9個百分點。我國每年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其中80%—90%都是大、中城市產生的,而目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率僅為50%左右。相當一部分城市由于受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對城市垃圾基本上不作任何處理,采取城外荒地荒灘或地坑、山溝等地簡單堆放,因而造成了日趨嚴重的“垃圾圍城”現象,還造成對地下水和地面水域的污染,對城市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科學、合理、無害地處理垃圾,已成為保障公眾環境權益的重要環節。
在工作場所,公眾認為影響他們最重要的環境問題是“噪音”(占18%)和“電磁輻射”(占18%)問題,比上年分別上升了11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噪音污染能影響人的聽力,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其它神經綜合癥,特別是當噪音污染超過30分貝時,就會影響人的正常睡眠。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辦公自動化的普及,公眾受到電磁輻射污染的幾率大大提高,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居住小區,公眾對所在小區最不滿意的方面是“寵物管理”(占42.3%),比上年大幅上升近30個百分點。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寵物已經成為現代都市人的一種時尚,寵物市場不斷壯大。有資料估計,中國寵物數量已達1億只,其中僅北京市的寵物總量就已經超過了100萬只。隨著寵物數量的快速上升,寵物監管和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公眾的擔憂表明“寵物管理”正成為城市管理的新難點。
水和空氣污染歷來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環保問題之一。本次調查表明,公眾對水和空氣污染的擔憂并沒有絲毫的減輕,32.6%的公眾對本地區空氣質量表示“不太滿意”和“不滿意”,比上年上升了6.8個百分點;對本地區的水質量表示“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公眾有28%,比上年上升了2.2個百分點。滿意度的不降反升說明對水及空氣污染的治理仍需進一步加強。
中國環保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環保行為國際化的滿意度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公眾中有62%的人認為中國的環保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說明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合作仍有不足,空間十分廣闊。
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領域之一。近年來,中國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決本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務實地參與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不過,國外對中國的環保工作偏見仍深,指責聲也是屢有所聞。而國際貿易領域中打著環境保護的“綠色壁壘”,更是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從公眾的反應來看,他們對環保領域的國際交流工作的滿意度依然不高。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環保行為國際化的滿意度從上年的18.87分上升到23.94分,雖然提高了5分左右,但得分依然處于極低的水平。而且,公眾中有62%的人認為我國的環保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比上年還上升了7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在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仍有不足,空間十分廣闊。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