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市僅生活垃圾一項的產生量就達到672萬噸,日均產生量1.84萬噸。如何處置這些垃圾和廢棄物關系到北京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等各個方面,“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如果處理得當會轉換成新的資源。”市發改委環境和資源利用處處長楊智慧堅定的表示。
六大類別垃圾處理立體體系初步形成
楊智慧說,北京市在過去的幾年中大力推進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產業化,在轉運、收集、處置設施方面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覆蓋了生活、餐廚、建筑、危險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等領域,逐步建立起立體化的固體廢棄物處理體系。
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我市于“十一五”期間新建處理設施23座,其中焚燒廠4座,綜合處理廠10座,填埋場9座,到2010年,全市共擁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32座,處理原生垃圾總能力18395噸/日。目前已建成高安屯垃圾焚燒廠、阿蘇衛綜合處理廠、大屯轉運站、懷柔廟城填埋場等一批垃圾收集與處理設施。今年還將加快推進阿蘇衛、六里屯、南宮等焚燒廠,高安屯綜合處理廠,通州梁家務,豐臺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的前期籌建工作。
餐廚垃圾方面,我市餐廚垃圾日產生量約為1200噸,按照“集中處理為主,相對集中處理為輔”的原則,到2010年全市建成5+n 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城八區集中處理,遠郊區(縣)一區(縣)一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1545噸。同時在城區以及一些餐飲聚集區或高校建設小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就近處理餐廚垃圾。目前已建成南宮餐廚垃圾處理廠,下一步城區餐飲將繼續建設六里屯、東小口等4座餐廚垃圾處理廠。
建筑垃圾與電子廢棄物方面:到2010年,我市擬建4座綜合處置設施和南北2處流體散裝貨物運輸車輛檢驗場,分布在我市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建設規模均為年處理建筑垃圾100萬噸。而由華星環保公司投資建設的專門回收處理電子廢棄物項目也正在進行中,該項目設計年處理廢舊家電120萬臺,一期處理能力達到40萬臺/年。
在對醫療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的處理中,我市已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處理能力均為30噸/天,總處理能力達到60噸/天,2010年將達到滿負荷運轉。兩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也已在規劃建設當中,其中房山竇店綜合處置中心已具備接受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將于今年下半年運行,處理能力為4.7萬噸/年。
楊智慧表示,整個體系是本著“環境產生效益,節約促進發展,垃圾轉化資源”的原則構建起來的。
社會各界齊努力 推進垃圾減量和分類
據介紹,垃圾源頭分類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重要前提和關鍵環節。經過幾年的持續推動,截止2008年,我市共有2255個實行物業管理的居住小區、大廈和工業區開展了垃圾源頭分類收集,涉及人口470萬,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了52%,資源化率達到了 35%。到目前,全市1520個中央和地方的在京黨政機關及窗口單位開展了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約占總數的92%。
楊智慧表示:“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不僅要靠有關部門持續推進,更要靠公眾參與和自覺踐行才能實現。”我市自2002年推廣垃圾分類以來,每年擴展200-300個居住小區或單位實行垃圾分類,并形成一套相關的規范和標準,初步建立了推進落實和檢查考評制度。此外,有關部門還利用經濟手段促進垃圾減量,如建立垃圾產生區向垃圾處理區繳納經濟補償費的機制,即垃圾產生區需按每噸垃圾50元的標準向垃圾處理區繳納補償費,以彌補環衛設施建設經費。
“市民到餐館吃飯點菜時堅持適量原則,吃不完的打包帶走,提倡節儉;企業對產品的外包裝堅持實用原則,不搞太多花哨、無用的‘奢侈 ’包裝……這些其實都可以有效的減少垃圾產生。”楊智慧說,垃圾的減量和分類工作還需要對社會公眾進行長期的習慣培養和引導,使人們自覺自愿的執行。
變廢為寶 實踐垃圾資源化處理
北京市發改委環境和資源利用處處長楊智慧表示:“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如果處理得當會轉換成新的資源。”在實現垃圾處理產業化的前提下,有關部門和企業不遺余力的采用各種科技手段對垃圾進行回收和資源化處理。海淀區上地街道的嘉博文餐廚垃圾處理站和順義區天竺空港工業區的盈創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嘉博文上地街道餐廚垃圾處理站是利用該公司自行研發的微生物處理技術,通過選取天然復合微生物菌種對回收來的餐廚垃圾、過期食品、罰沒肉品、果蔬殘渣等在高溫條件下進行發酵,產生新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該垃圾處理站處理產生的活性微生物菌群再經過加工,可以廣泛應用于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等產品的生產中,對切斷泔水豬泔水油的產業鏈、實現餐廚垃圾零排放、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生物固碳還田等各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回收的餐廚垃圾經過處理,就變成這種微生物菌群
1噸餐廚垃圾經過生物處理后可以生產出0.6噸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該垃圾處理站成立三年多以來,已累計處理上萬噸餐廚垃圾,再生產加工成的生物飼料和生物肥料被全市六十多個果園、三十多個菜園應用。一些果園利用這種生物肥料培育出的蘋果在“2008奧運推薦果品”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此外,該垃圾處理站所采用的BGB資源循環系統還成為了北京奧組委指定的唯一的餐廚垃圾服務商。
這套技術不僅實現了環保和農業的對接,還形成了從有機廢棄物到有機農業和生態養殖業的循環式產業經濟鏈,推動了北京市都市型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
當記者來到盈創公司時,最吸引記者視線的莫過于車間門外擺放的整整齊齊的廢舊飲料瓶。“我們現在每年能處理廢舊PET(塑料)飲料瓶5 萬噸,每噸大約4萬只。”盈創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公司憑借尖端的技術和設備,對回收上來的PET飲料瓶經過預洗、漂洗等完整的清洗系統之后,再加工制成無毒無害的超潔PET碎片。這種碎片不僅可以制成衣物纖維,還可以通過自動化密閉流程加工成為瓶級切片,再次制成飲料瓶,從而實現100%的無限循環再利用。”
分揀打包好的廢舊飲料瓶
回收后的飲料瓶處理成切片顆粒后,可以制成新飲料瓶、衣服、帽子等物品
在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盈創公司曾經上演過一出10萬只飲料瓶的“變身”好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后,鳥巢及奧林匹克公園內一共回收了約10萬多只飲料瓶。分選和打包后,可處理的飲料瓶被送到盈創公司的生產線上,在經過清潔、消毒、融化、切片等工序后變成超潔規則的“顆粒”。利用這些顆粒可以制成 T桖衫、書包、帽子、飲料瓶等各類產品,大約6個飲料瓶就可以制成一件聚酯纖維含量為85%的再生環保T恤衫,100個回收的飲料瓶可以制成80個新飲料瓶。
盈創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種技術不僅實現了廢舊飲料瓶的回收利用,還有十分積極的環保意義:“塑料瓶大都是以石油為原料制成的,平均6噸石油才能生產出1噸塑料瓶。利用這種技術生產的再生瓶成本很低,節約了大量石油資源,價格也比原生瓶便宜7%。”每利用1噸回收的廢舊PET飲料瓶,可以生產800多公斤切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節約煤炭消耗2噸。
實現固體廢棄物的無害資源化處置,減少環境污染建設綠色家園,不僅需要政府大力引導,更需要企業和廣大市民的齊心參與,只有真正提高環境改善的責任意識和行為能力,北京才能成為更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