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鎮經濟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生活垃圾也大量增加。近日,記者走訪惠州市鄉鎮發現,由于資金缺乏等原因,大部分鄉鎮對生活垃圾沒有做到統一運輸、統一處理。但也有一些鄉鎮的容貌變靚,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垃圾桶,更注重環保衛生了;有的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解決垃圾處理問題。
走訪:統一處理垃圾的鄉鎮少之又少
近日,記者來到惠州市首個省衛生鎮——— 博羅縣園洲鎮。踏進園洲鎮秀麗路,只見街道干干凈凈,路面基本見不到垃圾。“這里以前是個垃圾臨時堆放點,自從去年12月垃圾轉運站上南站投入使用后,就取消了這片區的垃圾臨時堆放點,衛生情況有了很大好轉。”園洲鎮環衛站站長朱汝文指著路邊一塊填平的空地說。過去每到六七月份的炎熱天,垃圾臨時堆放點由于曝曬,經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住在附近的居民頗有怨言。現在垃圾池鏟掉填平了,馬路更寬、更整潔。
隨后,記者來到垃圾轉運站上南站,看到環衛工人把垃圾運來了,啟動按鈕后,裝滿垃圾的斗伸縮著往壓縮廂里倒垃圾。“隨后工人開著壓縮車就可以把垃圾運到垃圾處理填埋場。這套設備操作簡便,而且把垃圾全封閉處理,既可減少二次污染,又提高了垃圾轉運能力。”園洲鎮環衛站副站長徐容開說。據介紹,為創建省衛生鎮,園洲鎮投入1億多元進行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在主要街道、路段以及公共休閑場所增設了350個環保型垃圾箱,修建了兩座全封閉壓縮式垃圾轉運站以及在村口設8個垃圾臨時堆放點,使街道環境衛生得到進一步改善。還擴建了一個容積約50萬立方米的垃圾處理填埋場。
對于鄉鎮如何有效處理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市愛衛辦副主任熊立麟表示,一般來說,垃圾處理包括收集、轉運、處理3個環節,缺少其中一個環節,垃圾都不能說是處理好了。目前惠州市的絕大多數鄉鎮只能做到第一個環節。全市的鄉鎮中像博羅縣園洲鎮這樣做到3步的少之又少。有的鄉鎮重視力度還是不夠,要么沒有規劃措施,要么有規劃卻無資金實施,導致百姓自行焚燒垃圾或把垃圾直接扔到河里,造成環境污染。
問題:大部分鄉鎮未設置固定垃圾轉運站
一些鎮級環衛人員向記者反映:他們抓環衛工作只能是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希望能尋找到處理鄉鎮生活垃圾的更好辦法。一名鎮級環衛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處理生活垃圾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資金。購買垃圾桶、修建垃圾池、聘請環衛工人等均需要經費。
近年來,鄉鎮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目前惠州市鄉鎮生活垃圾收集現狀為:鄉鎮生活垃圾收集一般由各鎮環衛部門負責,而他們作業區域大多只限于鎮上,農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大多是一片空白,由村民自行處理。少部分鄉鎮結合處的垃圾收集后,通過運輸車將生活垃圾運輸至惠城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其他鄉鎮將垃圾收集后運輸至自己的簡易垃圾填埋場填埋。
大部分鄉鎮沒有設置固定垃圾轉運站,大多數是垃圾臨時轉運點,只能露天作業,影響市容環境,對環境的二次污染也大。部分鄉鎮從垃圾收集點收集生活垃圾后直接轉運。只有少數鄉鎮設置了垃圾轉運站,且均不是壓縮式垃圾轉運站。此外,大多數鄉鎮以人力手推車作為主要垃圾收集車。所使用的垃圾運輸車均為斗車、拖拉機,密閉效果差。除極個別鄉鎮以外,絕大部分鄉鎮無壓縮式垃圾運輸車,也無專用、規范的垃圾填埋場,部分鄉鎮簡易的垃圾填埋場,只是在原始的地形上加以開挖而成,沒有采取任何的防滲處理措施,沒有建設合格的污水處理設施。
建議:鄉鎮建設規劃應納入環境保護內容
惠州市環衛局工程技術科高級工程師曾憲婷介紹,仲愷正在建一座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小金口、馬安也在籌備建設之中。三棟、潼僑、汝湖等鄉鎮已把垃圾拉到惠城區進行無害化處理。
近兩年,關于鄉鎮垃圾處理問題多次被提上政府的重要議程。《惠州市城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08~2020)中也明確了固體廢物處置規劃目標,即全市建一座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場,惠城區和其他各縣(區)要建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重點鎮及重要鎮要有垃圾處理填埋場。在規劃期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以上。
惠州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丁運華說,鄉鎮垃圾處理問題確實該值得關注。國外已經做到垃圾分類處理,當地居民在自家下水道直接排放分類好的垃圾,下水道會自動粉碎處理,快捷環保。丁運華認為,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鄉鎮垃圾處理還處于比較原始的水平,才剛起步。她建議,在做鄉鎮建設規劃時,就要將環境保護列為重要內容,做好垃圾處理的規劃,盡量做到垃圾處理規范化、專業化,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等。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