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告訴中國水網記者,山西沃土公司成立于1995年,1999年進入污泥產業,在十年的摸爬滾打中,沃土一直堅信著一個理念:自覺維護國家的土壤安全。李波說,山西沃土可以說見證了兩件事,一、見證了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從萌芽、形成到發展的過程,前十年,我們只解決了污泥處理處置的認識問題,后十年,我們在思考污泥要怎么處理處置。二、見證了全世界對污泥重新認識的過程。
李波認為,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存在三個問題,1、土地問題,法律不健全,污泥填埋標準認為泥質含水率不超過60%的出廠污泥就達標,可以填埋,但是,60%這一標準就安全嗎?令人質疑。2、干化焚燒問題,他認為,做為環境職業者,要謹慎對待干化焚燒問題,焚燒由于成本高,存在很大的限制,目前也只有上海石洞口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進行焚燒,高達四、五百元的噸泥處理成本,并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承受得起的。上海石洞口污水處理廠污泥焚燒項目由于種種問題,也是停停開開。對于污泥處理消化裝置,目前運行的并沒有多少家。而廣州鉻德污泥處置項目幾乎斷了燒磚的路。3、能源價格問題。
解決污泥處理處置存在的問題,需要技術、政策、資金等一系列產業要素的配合。污泥是產業性極強的行業,政策資源最為寶貴。為此,李波對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政策做了很長時間的研究,他表示,污泥處理處置的發展,離不開兩個輪子:1、產業政策;2、完整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政策。他還表示污泥處理處置的責任主體一定是政府:從三個方面來說,1、政府是環境產權的代表;2、從契約管理責任來講,由于污水處理費交給政府,產生政府補貼;3、對公眾整個健康的保護一定得是政府。應該把污泥的減排納入到節能減排目標中來,納入到政府考核指標是天經地義的事。
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問題是解決好污泥處理處置的關鍵,李波說,應用處置倒逼處理。他介紹了山西沃土光能生物干化-生物轉化技術,提出污泥處理處置的兩段化,第一步,就是對污泥進行生物干化、消化,第二步是進行生物轉化,轉化之后又有兩個方案,一是轉化成蚯蚓糞,蚯蚓糞比較接近土壤,此用途之一就是可以做大棚土,再一方案就是蚯蚓本身是蛋白質,可提取蛋白質,剩余物品可作飼料,用于喂養不進入食物鏈的生物。
以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比較混亂,上月初,建設部、環保部、科技部聯合發布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的技術政策,不僅在政策上給企業以信心,在技術上也有以正視聽的作用。4月14日,中國水網從環保部科技標準司了解到,《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正在修改之中,具體的發布時間尚未確定。這個最佳可行技術導則的主要起草單位是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是參與單位之一。
據了解,2001年9月8日,山西沃土與太原市排水處合作了太原市楊家堡污水處理廠污泥示范工程,到目前為止,項目已運營八年,給污泥堆肥資源化之路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但是,由于國家補貼的不到位、制肥行業相關法規的障礙、肥料生產倉儲問題等原因,使得項目虧損達到1000多萬。對此,李波顯得很惋惜,他表示要使得污泥堆肥資源化更好的發展,應該從法規上放寬生產規模及政府應對此種肥料進行價格補貼,另據李波介紹,目前該示范項目由于部分原因,于2009年3月10日前完全拆除,而取代的是將建立太原市污泥處理處置中心,目前此處置中心項目還處在選址中。同時,山西沃土在上海的松江污水廠半干化加好氧堆肥項目被列入到了松江區的人大監管,年底前必須建成。
最后在談到污泥處理處置的市場化話題時,李波表示,由于污泥處理處置業主需要付出很高的處理費,無形中加大了污泥處理處置的成本,所以說目前,BOT模式在污泥處理處置中不太適合,污泥處理置的真正收益在運營上。
相關閱讀: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是太原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注冊資本2400萬元,總資產4400萬元。專業從事生物技術開發和固體廢棄物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及自主開發的沃土三維復合肥料系列產品生產成套技術。其始終沿循:環保→農業→污泥資源化→沃土肥料→生物+環保+農業→沃土產業群的發展思路,貫通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最終實現:生物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構想。
點擊: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報告
中國水網論壇近期開辦了專家答疑的活動,近期邀請了北京市政總院院副總工黃鷗論壇答疑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鏈接為:http://bbs.h2o-china.com/thread-237610-1-1.html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