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污問題上,土壤環境立法是重要一環,但其進展情況緩慢。
近日,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專家起草組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僅僅是確定了 《土壤環境保護法》的總體框架和思路。
在談到《土壤環境保護法》草案的相關內容時,上述參與起草的專家介紹,已經污染的土地怎么辦,是回避不了的問題。按照想法,應該有一個專門的立法章節對此進行規定,必須進行治理和修復。其中,牽涉到修復的責任主體,修復的活動主體,修復的方法、修復的資金來源,修復的標準等。
實施對受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復工作,離不開資金支持。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副巡視員王鳳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土壤污染的治理要花費大量的錢,從當前來看,我國土壤污染的治理主要難點還是資金問題。”
在緩解修復資金方面,上述參與起草的專家說:“我們下一步將要具體研究建立修復基金的相關事宜,包括如何做、如何管理等。”
他同時表示,《土壤環境保護法》的法律定位、起草基本思路,基本內容框架等已經具備了,但是,立法的內容,現在還在研究,還處于不太成熟的討論階段。樂觀來看,三四年之內能出臺就很不錯。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近年來,每年都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要盡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依舊沒有土地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只是在其他的一些法律中涉及到土壤環境保護條款。
對此,王鳳春給出的解釋是,土壤環境保護至今沒有列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主要是早期提到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沒有特殊的內容,污染源頭都在大氣、水等。現在來看,大量的土地被污染需要治理,當前應該有這個專門立法。
上述參與起草的專家認為,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土壤環境保護領域,本屆全國人大就更是將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治理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但是,《土壤環境保護法》的立法工作能否快速推進,還有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安排的出臺。
據了解,即便能夠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之中,由于《土壤環境保護法》涉及環保部、發改委、國土部、工信部、農業部等眾多部委,需要討論、調研、協調的內容較多。
多年從事環境立法工作的上述參與起草的專家認為,立法的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反復調研和協調。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