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瓦斯事故重災區演變為和諧安全礦區;從年生產規模千萬噸左右提高到4000多萬噸;從一個傳統煤礦轉型為擁有260萬千瓦電力裝機的新型能源企業;從“污染大戶”改進為“綠色能源基地”,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舊貌換新顏,但這卻是一個煤礦發展的如實記載,這個煤礦就是百年老礦——淮南礦業集團。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淮南礦業集團已經被國家列為十三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和六個大型煤電基地之一。到2008年,建成5000萬噸煤炭生產規模,田集、鳳臺電廠首期各2臺60萬千瓦機組投入運行。到2012年,將形成8000萬噸煤炭生產規模,建成820萬千瓦電力裝機規模。
一、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模式形成的背景
從2002年集團公司啟動新一輪的發展,就堅持“一先進、三保護” (即發展先進生產力,保護生命,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發展理念,把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礦區的重要舉措。2005年10月,淮南礦業集團被國家列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2007年7月,淮南礦業集團作為煤炭行業首家進行環境友好現場評估的企業,被中華環保聯合會與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授予 “中華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稱號。
立足于建設新型能源企業,集團公司確立了以煤炭為基礎的“煤、電、化、機、環、資”產業體系,對煤電開發形成的“三廢一沉”(廢水、廢氣、廢渣和采煤沉陷地)進行綜合治理與利用,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礦井配套瓦斯、礦井水和煤矸石利用工程項目,形成小循環,整個礦區形成一個大循環,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有機統一。同時,統籌解決好資源枯竭礦區環境修復、水系治理和采煤沉陷搬遷與開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礦區。
二、淮南礦業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1)發展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先行
技術創新是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2002年下半年以來,淮南礦業集團堅持“高投入,高素質,強技術,嚴管理,重利用”,加快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瓦斯綜合治理和應用、CDM項目開發、煤的熱電氣焦油聯產、地溫地壓治理,“三下”采煤、深井建設、安全高效開采等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
集團公司研發的“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集團公司樹立積極全面的瓦斯綜合治理觀,深入實踐“可保盡保,應抽盡抽”的瓦斯綜合治理戰略,完成了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礦山重大瓦斯煤塵爆炸事故預防與控制技術”,提出瓦斯“抽采”新概念,變“抽放”為“抽采”。其中瓦斯利用CDM項目的開發成果尤其突出,潘三礦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期間瓦斯利用的減排指標獲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簽發,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簽發減排指標的煤礦瓦斯利用項目,標志著淮南煤礦瓦斯利用走向國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集團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的“煤的熱電氣焦油聯產技術”,屬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目前國際國內產業化應用還沒有先例,還將為淮南化工產業開拓新的重要增長點。
6年來,集團公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20項、授權專利22項。2008年,被命名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
(2)綜合利用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廢物利用一體化
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是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循環經濟模式形成的基礎,其具體措施及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瓦斯綜合利用。瓦斯綜合治理與利用,不僅有效的降低瓦斯災害,促進安全生產,而且減少瓦斯排放造成的污染,尤其是成功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提升了生活質量,增加了就業崗位,同時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07年,集團瓦斯利用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7200萬元。在瓦斯民用方面,已建成11座瓦斯儲配站,輸配能力達23萬m3,可以滿足10萬戶居民用氣,現有用戶42500戶;瓦斯發電方面,已建成電站8座,總裝機規模為24232kw,全年累計發電4764.6萬kwh,另外與魯爾集團合作的潘一熱電冷聯產項目,開創國內瓦斯利用熱電冷聯產項目的先河;余熱利用方面,潘三瓦斯發電站余熱利用四臺機組同時運行,可供2.8萬m2辦公樓冬季采暖;CDM項目開發方面,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了5個礦井瓦斯利用項目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與外方的CDM購買協議已正式簽署,個別項目已開始創收。
目前,集團已形成了《瓦斯治理理念20種》、《瓦斯治理技術50項》、《瓦斯治理做法50條》等一整套的制度理念,而且隨著瓦斯綜合利用技術和水平的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日益明顯。其間,2006年與2002年相比,瓦斯抽采量由1.0億m3增加到1.72億m3,瓦斯抽采率由32%提高到45%,百萬噸死亡率由0.64降到0.18;2006年與2005年相比,綜合能源消費量下降14454噸標準煤,原煤綜合能耗節約12742噸標準煤,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606噸,COD排放量減少2100噸。
煤礦廢水利用。2007年,淮南礦業集團在礦井水及工廠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上投資了3755萬元,礦井的水產生量達到2500萬m3,利用量達1510萬m3,利用率達61%。通過礦井水資源化利用,集團全年減少水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支出1283萬元,全年減少SS排放4260噸,減少COD排放2048噸;礦井水凈化處理后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減少了地下深井水開采量,解決了礦區用水量日益增加和水資源越來越短缺的矛盾,提高了企業綜合效益,促進了礦區可持續發展。
廢渣治理。淮南礦業集團在煤矸石綜合利用方面,建立了煤矸石磚廠和煤矸石電廠。至2007年底,東辰集團累計建成全煤矸石磚廠4座,計6條生產線,年總產量3.2億塊折標磚,總投資4900萬元;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累計完成投資122900萬元。對煤矸石的綜合利用,不僅消耗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廢棄資源,還節約土地、煤炭、電力等資源,有效地改善礦區環境,同時還解決了礦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統籌市礦發展,促進“大循環”形成
“泉大”枯竭礦區修復和開發。“泉大”地區是淮南礦業集團典型的資源枯竭礦區,沉陷多,地物、地貌、水系等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是典型的城市“荒地”和廢棄地,是全國最大的資源枯竭礦區。自2007年起,集團對其實施市礦統籌,即“統籌產業發展、統籌城市發展、統籌新村鎮建設、統籌社會發展、統籌環境治理”,包括對報廢礦井、沉陷區、采石場及周邊區域的環境修復、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企業整合退出、居民區拆遷改造等。其中,用于山水林修復,環境恢復到原生狀態的占70%,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房屋開發占30%。項目總面積22.2平方公里,總投入100億元,25萬居民直接受惠,預計2010年基本完成。面積之大、投入之巨、歷時之長,開全國礦業城市先河。
“泉大”項目不僅可以重建生態系統,使城市“荒地”變成“山、水、林、居”的城市生態區,有力地促進淮南生態城市建設,還可以在改善當地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解決部分就業問題,使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該項目還將以采礦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產業結構過渡和調整,促進礦區“大循環”的形成,從而改善該地區的城市面貌,迅速提升淮南的城市形象,為中國礦業城市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套新的模式。
(4)修復生態環境,打造“生態淮南”
“綠色工程”實施。今年年初,淮南礦業集團正式啟動了以“綠色、植樹、自然、簡單”為主題的綠色工程項目,傾力打造綠色礦山,建設生態礦區。一期工程共投資1.2億元,綠化造林總面積67.6公頃。目前,大通生態環境修復區、老龍眼生態環境修復區等綠色工程項目已完成了總體工程的一半以上。綠色工程是是集團公司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生態保護工作的支撐項目之一,范圍覆蓋全礦區,現已成為集團公司循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采煤沉陷區治理。采煤沉陷區一直是礦區發展的“心病”,嚴重威脅當地居民安全。2004年,淮南礦區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準,項目總投資12.06億元。集團對采煤沉陷區按照因地制宜、宜地則地、宜水則水、宜林則林的原則,以土地復墾為重點,立足生態恢復和重建,計劃到2010年綜合治理沉陷地1238公頃。截至2007年,沉陷區治理已完成約1511畝。沉陷區的綜合治理,有利于改善農民生活、建設新村鎮,同時也解放被壓煤炭資源,變“廢墟”為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5)推進“煤、電、化、機、環、資”一體化,調整產業機構,構建“大循環”。淮南礦業集團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樹立全面的資源環境觀,立足于建設新型能源基地,充分利用技術創新這一助推器,綜合利用“三廢一沉”,從而在礦區內部形成小循環;同時,集團堅持實施社會責任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中,重視生態環境修復,統籌市礦發展,大力推進“煤、電、化、機、環、資”一體化,努力構建大循環。通過兩個循環的齊頭并進,集團更深、更高層次上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實現礦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煤炭是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石。但是,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煤炭資源的枯竭致使諸多礦城面臨閉坑危機,其根本原因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低下的結果。要想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例如淮南礦業集團充分利用廢物煤矸石進行發電,不僅可以達到節約煤炭資源、改善礦區環境的目的,還可以緩解華東電網用電壓力,大大緩解了資源約束矛盾。
第二、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勿庸置疑,煤礦皆為“污染大戶”,但是,淮南礦業集團通過清潔生產、廢物綜合利用等方式,大大減輕了環境污染,并修復了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例如,2006年與2005年相比,礦區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606噸,COD排放量減少2100噸;其實施的“綠色工程”等,大大修復和改善了生態環境。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煤炭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而較低的利用水平,直接成為煤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并提升企業競爭力。例如,淮南礦業集團的礦井水綜合利用,2007年礦井水產生量達到2500萬m3,利用量達1510萬m3,利用率達61%,全年減少水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支出1283萬元。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