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衛華應邀接受了《中國建設報》記者張正貴專訪。此次專訪涉及國家宏觀政策和中環水務的戰略發展等議題。茲實錄二者對話,與業內同仁及相關各方分享。
記者:國務院一月之內四開常務會議,出臺四萬億內需刺激方案防止經濟下滑,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及投資人也在積極行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特別要求,要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這對沉寂和休整近一年的城鎮水務投資/建設/運營企業來說應該是極大的利好和機遇,中環水務對此如何看待?
黃衛華:確實如此。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與國家節能減排等既定政策和目標管理事項,以及提高城市承載力的內在要求高度重合,是響應中央戰略部署,大力發展經濟、優化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對我們這樣專注于城鎮水務的企業來說肯定是難得的機遇。
中環水務最近一年主要是作調整,尤其是今年,大家的目標就更明確了,董事會及管理層看到今年的經濟走勢,在較早的時候就定下方針,一是改善財務,鞏固生存和發展基礎;二是優化項目,擇機進退;三是強化管理,準備分拆上市。現在看來,董事會的決策極具預見性。
毋庸諱言,經過尚在進行時的金融風暴的洗禮,加上水價被凍結,成本監管核算及水價調整的時間及力度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營性風險和政策性風險加大,城鎮水務投資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 ?span lang=EN-US>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通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市場變得越來越規范,通過系統性危機事件的考驗,一些理念執著且有實力、負責任的企業逐漸浮出水面。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鎮水務投資建設方面的明確要求和剛性需求、拉動經濟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綜合效應形成了巨大的合力。機遇是留給有準備者的,近一年來我們不是消極等待,而是在積極整合資源謀求更大的發展。目前,中環水務5億元人民幣的增資已經在商務部辦完手續。
記者:中環水務股權結構簡單,股東信息透明,城鎮水務社會公益性特征較強,城市市政當局應該樂意與中環水務展開合作,這是中環水務的天然優勢,但是依照商業競爭原則,能否最終中標還是取決于公司本身的競爭力。中環水務五年的發展歷程是否驗證了這樣的判斷?
黃衛華:中環水務立足于環保、水務領域進行項目投資、工程建設、設備制造、運營服務、技術開發及咨詢。截至2007年12月,中環水務公司已在全國10個城市簽約完成16個投資項目,擁有454.3萬噸/日的水務處理業績,資產總額達到50億元人民幣。
從近五年來的發展歷程看,公司選擇了技術成熟、市場廣闊、產業關聯性強、有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的主業方向,培養和鍛煉了一支業務素質好、工作能力強、能征慣戰的優秀團隊,積累了項目開發、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等多方面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較大影響力的行業地位。
中環水務是國資委旗下唯一專注于城鎮水務的企業,我們的兩個股東,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央企,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企業。坦率地說,中環水務的國企背景對于企業的發展是寶貴的無形資產,特別是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歷史較悠久,相關業務與中環水務又有很強的關聯性,其積累的軟實力對公司的發展無疑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
不過,在城鎮水務投資領域,經過市場化的熏陶,過去不透明的事情變得透明了,過去沒有競爭的事情有了競爭了,你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你的強項和弱項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在項目合作中,城市政府也應該算是理性經濟人,他選合作者當然不會僅僅依據你的來頭甚至“血統”。中環水務依靠競爭力的培育立志做一個負責任有能力的好公司。一路走來,中環水務一直堅持后向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總體戰略,及市場集中戰略作為公司發展的戰略指引,通過多年的發展,贏得合作各方的信任,贏得各種各樣的機會。在中環水務看來,危機本身就蘊含著“危”與“機”兩個方面,對于無準備的公司只有危險,對于有準備的公司就是機會。
企業社會責任是大家現在愛談論的話題,作為從事市政公用設施投資/建設/運營且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中環水務對此有特別的感受并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內在要求,加以自我約束。
記者:企業是資源配置的結果,是各種利益關系交集的中心,企業的存廢和興衰是各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企業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應該起決定性作用,中環水務如何規劃下一步的發展戰略?
黃衛華:中環水務的自我定位是“第三世界”,是發展中的企業。股東對我們的前期工作基本認可,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也是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我們深知,中環水務雖然取得較大的企業規模、較好的行業影響,但是目前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對股東依賴較強,經營風險比較大,盈利模式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所以我們自身定位在創業階段。
國資委對企業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做不到前幾名就要被兼并,所以我們的發展壓力一點也不比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小。前些日子,我在公司內部跟我的同事們交流,我說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創業發展、沖破重圍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和希望?! ?span lang=EN-US>
大體上,中環水務有一個“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08年至2009年,集聚競爭優勢,延伸產業鏈條;第二步,2010年至2011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和優化盈利模式;第三步,2012年以后,打造核心競爭能力,實現公司戰略目標。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最大最關鍵的資源,中環水務要做大做強當然要延攬一流的人才。對于一個創業型和成長型的企業,人才總是稀缺資源。我對人才的理解是:“有能耐、負責任的好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在人才使用上我們要“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加法”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有適當的人才儲備;“減法”就是變相馬為賽馬,優勝劣汰。
在業務開拓上,我們覺得工業污水治理也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國資委下屬的工業企業,既是用水大戶,也是排污大戶,如果委托運營的政策導向獲得越來越多的共識,既可以使企業從水處理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又可以發揮我們的專長,還利于政府的監管,無疑是利國利民利商之善舉,所以,工業污水處理項目會逐步進入我們的議事日程。
至于說到影響企業發展的外在因素,水價和收費可能是一個很重要方面。這兩者既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又極具政策性。我剛剛看了一個資料,其中反映出目前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而沒有運營的數據是相當驚人的,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有收集系統配套的問題,更多的是污水處理費收不上來,沒有資金支持正常運營。我認為,通過一定的程序適當提高水價并嚴格收費制度,利于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的建立,利于政府擺脫財政補貼的困境,利于相關設施的高效率建設和運營,利于吸引投資人參與,應該切實抓緊抓好。
我原來是做風電的,現在股東派我來做水,風和水之間雖然物質形態迥然不同,但都是政策性很強的產業。有一句成語叫做“風生水起”,我愿意充分利用過去積累的經驗,與業界同仁、同事及各方合作者同舟共濟,共謀發展,以“拼搏、奉獻和創新”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進取,為我國城鎮水務和中環水務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