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推進西部大開 發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部分限制開發區域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 禁止非保護性采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
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 禁止林木采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川滇森林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功能區 在已明確的保護區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多種珍稀動物基因庫。
秦巴生物多樣性功能區 適度開發水能,減少林木采伐,保護野生物種。
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新疆阿爾泰山地森林生態功能區 禁止非保護性采伐,合理更新林地。
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 封育草地,減少載畜量,擴大濕地,涵養水源,防治草原退化,實行生態移民。
新疆塔里木河荒漠生態功能區 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調整農牧業結構,加強藥材開發管理。
新疆阿爾金草原荒漠生態功能區 控制放牧和旅游區域范圍,防范盜獵,減少人類活動干擾。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 保護荒漠生態系統,防范盜獵,保護野生動物。
東北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擴大保護范圍,降低農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濕地環境。
蘇北沿海濕地生態功能區 停止圍墾,擴大濕地保護范圍,保護鳥類南北遷徙通道。
四川若爾蓋高原濕地生態功能區 停止開墾,減少過度開發,保持濕地面積,保護珍稀動物。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 加強天然林、濕地和高原野生動植物保護,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牧民定居和生態移民。
川滇干熱河谷生態功能區 退耕還林、還灌、還草,綜合整治,防止水土流失,降低人口密度。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沙漠化防治區 禁止過度開墾、不適當樵采和超載放牧,退牧還草,防治草場退化沙化。
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化防治區 根據沙化程度采取針對性強的治理措施。
內蒙古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區 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強綜合治理。
毛烏素沙漠化防治區 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面積擴大。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 控制開發強度,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設淤地壩。
大別山土壤侵蝕防治區 實行生態移民,降低人口密度,恢復植被。
桂黔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區 封山育林育草,種草養畜,實行生態移民,改變耕作方式,發展生態產業和優勢非農產業。
禁止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
禁止開發區域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243個,面積8944萬公頃。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共3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共187個,面積927萬公頃。
國家森林公園共565個,面積1100萬公頃。
國家地質公園共138個,面積48萬公頃。
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 財政政策,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投資政策,要重點支持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
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政策,要引導優化開發區域轉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對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的評價;對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對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規劃城市規模與布局,要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承載力。加強城市水源地保護和供水設施建設。缺水城市要適度控制城市規模,禁止發展高耗水產業和建設高耗水景觀。地下水超采城市要控制地下水開采,防止地面沉降。城市道路以及供排水、能源、環保、電信、有線電視等的建設。
提交關閉